作者:冯福章
关键词:新财富;航空;军工;美国;并购;头条
除雷神主要从事导弹和电子业务外,美国其他几家军工巨头几乎都是从航空工业起家的。
美国2009年军费预算高达7057亿美元,同比增长7%,约占世界总军费的48%,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军费不仅基数大,而且保持持续增长。近年来,其军费开支占财政总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5%和5%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图1、图2)。在美国的军费开支构成里,武器装备费大约占总军费开支的20-25%。
航空独大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雷神公司是美国的五大军工巨头,在2008年世界军工百强中按军品销售额的排名分别是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位。在排名前10的公司中,美国公司占绝大多数,共有8家;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美国企业43家,占压倒性优势。
美国军工产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航空一支独大,军工巨头大都具有航空航天背景。除雷神主要从事导弹和电子业务外,其他都是从航空工业起家的。
美国军工企业以航空产品为主,主要是因为飞机产品有较大的采购量、利润较为丰厚,而其他军工产品如航母的采购量相当有限,而且建造周期过长,坦克产品单价较低,像M1A2SEP之类的高性能主战坦克单价也小于1000万美元,而F22战机单价超过2亿美元,F35单价约5000万美元,而且坦克产品不适合美国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需要。
当然,生产枪弹兵器对美国大多军工企业来说是“副业”。如波音也生产战略战术导弹、洛克希德·马丁也生产反坦克导弹、制导火箭弹药和制导炮弹等。除了军工巨头之外,也有一些企业从事兵器研制。美国装甲车辆行业的总装企业有4家,即联合防务公司、卡特皮勒公司、AM通用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配套企业有20多家;美国轻武器行业有20多家企业,主要企业有8家;火炮行业约有50家总装企业和配套企业。
并购风潮不断,产业进一步集中
冷战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主要军事大国纷纷削减军费开支,军品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研制现代飞机需要巨额资金,这些因素促使航空制造企业为了生存而不断进行整合,合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期间,美国波音收购麦道,而欧洲为了与美国相抗衡,跨国组建了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EADS,空客母公司)。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手段的集中化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军工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军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将继续,主要目的是继续剥离非核心业务,收购同类业务,通过优势互补来壮大实力、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均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和重组,不断调整内部资源结构,最终形成规模大、结构合理、综合性强、涉猎广泛、发展均衡的大型军工公司。
推进军民一体化
美国为推进军工业的军民融合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比如,由政府部门提供资金,对军工企业进行更新改造,以求在同一个企业、甚至是同一条生产线上既能生产军品,又能生产民品。美国大型军工集团都采取军民兼营的发展模式。同时,民企可以参与军品生产。在国防采办过程中,注重商业性,面向全球采购性价比较高的轻武器。比如美国M99mm手枪是意大利伯莱塔公司生产的,军用霰弹枪甚至有俄罗斯方面参与了选型,使国防部从大批量商品生产而产生的低成本和高质量中得到好处。美国国防部估计,实行军民一体化以及更多地采用两用产品、技术和工业操作规程,每年可节省大约300亿美元国防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