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枫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利国
记者 裴瑜
6月5日,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以1.95亿美元的“分手费”作为解约中铝并购的代价,至此,涉资195亿美元、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国企业迄今最大海外并购交易,在离最后审批期限仅距10天时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腾中重工爆出收购悍马的消息。但结果尚不得而知。
一个收购中断,一个尚无定论。纵观类似并购案例,如中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五矿收购澳锌矿公司、华菱钢铁收购FMG等,整体来看并购步伐并不顺利。来自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中国67%的海外收购并不成功。
是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机不对、经验不够充足,还是对方的“玩法”太过高明,亦或其政治势力过于强大?中国企业怎样才能真正“走出去”,怎样才能降低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在此背景下,本刊专访了Meritas国际律师组织的中国唯一会员单位、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兼主任张利国。
《投资与合作》: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直面并解决的真正风险是什么?
张利国:并购的成功是由很多种因素促成。从宏观看,现在是并购的好时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一些海外企业利润暂时性大幅度降低,会有一些并购需求;从估值角度讲,市盈率降低,企业估值偏低,也有利于并购。但具体到某一行业或企业,时机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知己知彼”才是决定海外并购成功的核心筹码。而最佳时机把握的关键点,也在于“知己知彼”。
《投资与合作》:“知己知彼”具体到境内企业海外并购方面,包括哪些内容?也就是说,如何更好地降低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
张利国:要规避并购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知己”,即知道自身在行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及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如何,要清楚地知道并购的目的,还要了解国内外的法律情况及金融、政策环境。
其次要“知彼”,即对企业本身的尽职调查,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前景,优、劣势各有哪些,以及知识产权、环保、劳工、财务审计与分析等方面的情况,甚至还要调查导致该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预测其被并购之后会出现哪些情况等。
所谓“知彼”,还包括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相关的公司法规,包括其政治、历史、文化都要了解和熟悉。有的国家和地方的劳工组织很强大,一些海外并购往往容易在劳工环节出现问题,导致项目的搁置或失败。
从法律角度看,境外并购的工作量比较大,往往会聘请多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专业、尽职的服务机构很重要。同时,与专业的具有国际化团队和背景的金融资本结合,有利于提高并购成功率。
《投资与合作》:一般情况下,除了双方有合作互补的需求,大多企业是因为出现问题才愿意被并购的。除了并购过程,在之后的整合过程中通常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直接影响到海外并购的效果,对此,你有哪些建议,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张利国:我们需要请专业并熟悉当地文化、商业环境的机构对并购之后整合、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估测,并准备预案。
不提名举例,一家国内加工制造企业,并购一家法国公司,当时是看好其本身的技术和背后的市场,但由于该市场不具有一定稳定性,当地的劳动力成本过高,若要裁员,每年就得付出上百万欧元的代价,如不裁员,面临的就是企业巨亏,并购之后反而处于两难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请到真正专业、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机构来进行法律上的风险预测与规避。
还有的是因为不了解当地文化、习俗而出现问题。比如南美某国,一些地区是周薪制,由于当地雇员表现比较好,中方的高层经理给他们都发了奖金,结果第二周发现人都没了,因为他们赚够了下一周的生活费,全都出去消费了,等钱没了又回来工作。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法定假期很多,一年各种公休日加起来有100多天。这些都需要谨慎处理。
《投资与合作》: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既是化解中国外汇储备过高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也能减少中国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对外依赖度,同时,政府在政策上也非常支持企业“走出去”,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使国内企业加速海外并购?
张利国:自加入WTO之后,国内有不少加工型企业向出口依赖型发展。比如从新疆发展起来的美克家具,在没上市之前,最主要的目标客户基本都来自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国内可用资源的相对贫乏,企业就会对境外资源如木材、矿产等产生强烈的需求。中铝计划收购力拓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资源矛盾问题。
另外还有境内企业对境外市场及品牌的需求。随着境内企业规模扩大,及对海外市场熟悉程度的提高,会希望逐步减少对海外渠道商的依赖,自己掌握一定的市场主动权。早期国内不少加工型企业主要是靠贴牌生产,近些年国内厂商的品牌意识开始大幅度提高,由于品牌的建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并购海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厂商就成了树立品牌、拓展市场的一种捷径,例如联想并购IBM。
其次,国内企业对技术、国际化人才、先进管理经验也有需求。同时在海外市场本土化方面,一些国家会设置贸易保护性政策,境内企业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并逐步实现本土化,有利于绕开这些贸易壁垒,实现更好的海外发展。
尤其近些年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国内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好的结合,这种结合为国内企业跨境并购成功提供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很多VC、PE对海外市场、政策、文化等都很熟悉,并且有一批专业的团队,他们对行业、企业的选择也都更加挑剔,有利于提升并购的成功率降低风险。
《投资与合作》:有研究显示,并购成功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3,而并购后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判断海外并购成功与否,业界的标准是什么?
张利国:其实并购成功与否,不能完全以整合之后是否盈利为标准,而主要看双方是否达到并购的目的,有时并购效果相对会有一个滞后效应。
有的企业站在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做出的并购行动,会有很强的前瞻性,并购之后两三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优势最终将慢慢显现出来。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内企业并购海外的一些矿产、林业公司,当时感觉不到有什么大的影响,但现在看来效果非常理想。
《投资与合作》:除了风险之外,目前海外并购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张利国:从内部环境来看,近些年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不少企业也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很多管理、经营以及与金融资本合作的经验,驾驭资金、资源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国内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政策上,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并简化了相关程序,制定了规范。
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金融危机使国外一些企业遇到暂时性困难,它们有融资需求,所在国家政府对并购的管制也开始放松。
当然,从政策角度看,国内的海外并购配套措施还有待完善,以帮助企业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给企业更多的支持、指导,尤其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环节。
张利国: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主任,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93年由司法部、中国证监会授予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专业资格。之后参与创办了国方律师事务所,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法律服务,该所2005年实现改组,目前有近150位律师从业人员,专职律师80多人,在上海、西安设有分支机构。至2008年,国枫律师事务所已为70余家已上市公司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为33家拟上市公司提供专项法律服务,为12家已上市公司提供并购、重组专项法律服务。
同时,该事务所是Meritas国际律师组织的中国唯一会员单位。Meritas组织在世界60多个国家拥有170多个会员,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