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龙博望
中国公司曾掀起过几轮欧洲并购风潮,第一轮并购风潮进行得并不顺利:中基实业收购卡贝浓(Cabanon)番茄制品公司,然后TCL收购阿尔卡特旗下的汤姆逊移动电视产品。随着投资额的不断增加,第二轮并购似乎较为成功:南京汽车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上港集团收购比利时泽布吕赫港(Zeebrugge),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收购法国NFM公司,蓝星集团收购法国有机硅安迪苏公司(Adisseo),2006年10月蓝星集团又全资收购了法国罗地亚公司(Rhodia)的有机硅业务。最近潍柴动力收购法国鲍杜英发动机公司(Moteurs Baudouin)。虽然现在断言这起收购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对双方是互惠互利的—法国公司可以获得新的投资,而中国公司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技术、品牌和市场。
历史还会重演吗?我们还会看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出口导向型公司通过并购变身为跨国公司的现象吗? 海外并购在企业的发展中会变得更重要吗?
2006年,中国公司以并购形式在欧洲投资了大约13亿美元,但是目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布局。这应该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好机会,目前多种因素都有利于中国公司实现海外并购。
首先,在国民经济十年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公司,尤其代表国内生产总值35%的国有企业,现金充裕。
其次,海外并购对象的估值正处于历史低点。
最后,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欧洲对中国公司海外扩张的政治敏感度有所降低,之前的大型收购提案,如中海油拟收购美国优尼科,海尔拟收购美泰,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都在欧洲市场引起较大反应,但目前政治上的障碍会较低。中铝公司收购力拓公司的案子对于扭转局势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现在毕竟是现金为王的时代。
尽管有利因素很多,但是不利因素仍然存在。首先,在文化方面,中国公司缺少海外并购和管理外国员工的经验,并购后中国公司通常直接委派中国管理人去管理海外企业。另外,中国公司不习惯聘用专业顾问公司协助其完成并购,所以导致了部分并购案在金融安排、整体策略、人力资源及公共关系等方面并不相互协调。记忆犹新的是当中海油在发起收购优尼科时,尽管成立了一个咨询中心,但是并没有在并购启动前做相应的铺垫工作。还有,欧洲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由市场,欧洲内部各地区的法规、标准存在差异,这就加剧了中国公司在欧洲并购的难度。最后,由于中国公司之前在海外投资黑石集团、Fortis等时受挫,所以现在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例如对收购摩根士丹利的谨慎态度,以及中国银行推迟其收购E. de Rothschild的计划等。
今后走势将如何?
我们认为,现金充裕的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不会放慢其海外并购的步伐。中铝公司继联想、华为、蓝星集团、中海油之后,在短期内也必将在并购市场有所作为。
与跨国公司或海外私募股权基金形成同盟,是确保并购顺利完成的一种有效方法。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在联想收购IBM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正面的,在并购后的两年多时间内,联想从一家中国知名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私募股权基金在这个过渡阶段中起到了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