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
郭台铭和他的“代工帝国”一直比较喜欢躲在全球电子品牌背后,平日里人们不太可能跟他直接发生关联。
但我们身边的大部分IT产品,几乎都跟郭台铭有关。从手机到PC,从数码相机到iPod等等,当然不是直接由他兜售。即便鸿海旗下在大陆设有赛博数码广场,它扮演的也是“二房东”角色,并非靠卖产品赚钱,而是靠承租业务。
不过,这一切将要变了。郭台铭正在公司与百姓之间铺设“最后一公里”的通道,就像国美、苏宁、百思买一样,他要做大连锁零售渠道了。
几日前,鸿海宣布了一项野心勃勃的“万马奔腾”计划:未来2到3年,在赛博数码等渠道资源支撑下,将在大陆投资百亿元,打造万家以上连锁店。
这一“万马奔腾”的计划背后,是鸿海从外销制造业向内销科技服务业转型。此前CBN记者报道了富士康集团最近成立了天马行步事业部,作为开拓内销市场的开路先锋。“我们有手机、电视、电脑等很多很好的高科技产品,将来希望用网络来销售。”郭台铭说。
真能“万马奔腾”吗?
“万马奔腾”计划称,2到3年,开设万家门店,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在规模上,3年时间里,郭台铭将不但一举打倒张近东创立的苏宁、黄光裕创立的国美、百思买(中国)(包括五星电器)以及宏图三胞之类同行,而且,即便大陆所有已成规模的3C连锁全部合并起来,也远不是他郭台铭的对手。
因为,国美才不过1000多家门店,苏宁不到1000家,百思买自有品牌与五星加起来不足200家,宏图三胞数量更少。
但是说易行难,“万马奔腾”的局面真能在3年内实现吗?看上去一点也不乐观。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家电业研究专家罗清启表示,2年多完成万家,有点不现实。因为谈判、装修、需要时间,国美10年才开出1000多家店,很多还是通过并购获得,鸿海的计划像是“一个姿态”。
中国家电网购第一门户“世纪电器网”创始人王治全则直批郭台铭。他对CBN记者表示, “万马奔腾”计划“纯属纸上谈兵”,不知道大陆3C及数码市场现状。
郭台铭确实有了一些基础。比如鸿海旗下广宇转投资的赛博数码,目前在大陆已拥有40多家门店,在同类模式的渠道中,位居第三。而且,它正在西南及西北加速扩张。
但即便按现有速度,赛博今年也不太可能超过100家。作为“万马奔腾”的旗舰,它目前恐怕难以承担规模化先锋的重任。
事实上,鸿海在大陆也有渠道挫折。旗下广宇投资的3C“超市”鸿利多曾表示,2005年要开500家店,但很快没了声音。2005年,CBN曾报道过,其转投资的“深圳数码捷豹”停止运营。
这还不算合资企业获得国家工商部门需要较长等待周期。CBN记者14日、16日多次致电鸿海发言人丁祁安咨询具体布局,但他一直未接手机。
“最后一公里”的价值
但谁敢小瞧郭台铭与鸿海呢?事实上,进军渠道早已是鸿海的核心战略之一。
抛开挫折看,郭台铭的判断与布局充满了智慧,渠道正是鸿海30多年来垂直、逆向整合的持续。
郭台铭最早生产电视机旋钮,之后进入模具、连接器,获得地位后,进入除了CPU之外几乎所有关键零部件领域,最终主导了准系统与整机生产,截至目前,它在主板、手机、数码相机、台式机等诸多领域,已是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其中关键零部件均可自主提供。
富士康CEO特别助理刘扬伟前不久对CBN记者说,以上网本为例,60%以上的零部件,富士康可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一局面,几乎让鸿海囊括了苹果、惠普等全球著名品牌作为代工客户。
但这种成长主要体现的是代工需求“量”与“规模”。如果代工客户前端销售波动幅度大,它将直接受损,2008年金融危机后,它的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原因也正在此。
进军渠道,则可以直接打通幕后的鸿海与消费者之间“最后一公里”通道,为其庞大的零部件与整机提供主动式的销售。
之前它一直藏在品牌厂家背后,如果去掉品牌,从商业营销模式上看,富士康其实等于全球最大的零部件、整机供应商,只是带有被动的营销特征,接单才生产,很难影响市场需求,并且受制于大品牌的订单威胁。
而借助3C渠道,则可以在现有品牌厂家之外,根据市场需求,定制产品或提供白牌产品,更能创造、培育市场中小型品牌。
事实上,本土零售巨头早有这一意图。苏宁电器高管对CBN记者透露,公司目前贴牌、定制产品的比例,已占整体的1/3。
看来,尽管3年1万家门店有点夸张,但郭台铭这次强调渠道价值,显然有了相对成熟的思考。在强化大陆内销趋势下,他的表态,至少代表着鸿海集团未来一个阶段的用力,事实上,渠道正是2010年该公司最为侧重的关键策略。
它正在慢慢铺垫道路。消息人士透露,该集团正通过中间人在上海积极选址,安心购首家门店可能落户上海地铁2号线娄山关路附近的天山商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