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转向
“保8”暂时无虞,但未能有效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则是个更长期的隐忧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刘建辉
当今年初看起来尚属激进的“保8”目标在二季度结束时就触手可及时,中国在全球率先绽放了经济复苏的“绿芽”。但不详之兆亦伴生而来。
8月11日,此前创纪录的新增贷款增长趋势嘎然而止——人民银行公布的7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仅为上月的四分之一。与之对应,今年一直持续攀升的股市在8月份的前两周应声跌去近20%,京、沪、穗三地房地产市场销量也开始下滑,这几乎印证了天量信贷曲线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的说法,亦暴露了投资者脆弱的信心。
“中国速度”归来的第二季度,摩根大通证券市场主席李晶经常在全球路演,她遇到的近百家国际机构均看好中国经济的复苏,同时亦有相近的担忧:首先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其次是,伴随中国股市、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反弹,若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政府可能会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
这种担心实际上来自于异常复杂的局面——依靠信贷和“四万亿”的强力刺激,虽然GDP在上半年复苏态势明显,但更多地表现在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上。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88%,是过去十年平均值的两倍。相比之下,消费增长15%,但未有进一步提升。而出口连续8个月同比下滑。即使在投资方面,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观察认为,政府部门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经济的投资并未见起色。
在结构明显出现头重脚轻的时候,经济复苏却并未夯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向《环球企业级》指出,只有连续两个季度的增长率维持在8%至9.5%之间才可以认为复苏的态势企稳,现在仍处于激励期,政策不容收紧。
在出口短期内无起色的情况下,消费将是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另一个重点。8月份决策层祭出一连串政策,尝试把农村8亿人口纳入到养老体系中来,大幅下调307种基本药物的价格,审批成立给低端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消费金融服务公司。凡此种种,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政策集中在提高民众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方面。但这些都属刺激消费的长期政策,短时间内尚无法看到效果。过去一年来,消费增长始终稳定在15%左右,这已经是历史的高位,消费刺激的边际效应已经很小。
现在看来,回答国际机构的答案是,中国仍需持续依赖投资拉动、稳固增长。前提是,必须对投资结构有所调整。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最近指出,中国最近的增长代价高昂,中国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选择了数量胜过质量的战略。高投资增幅必定会带来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某些行业的泡沫和产能过剩(详见本刊2009年7月下《中国经济的脆弱复苏》)。庄健认为,如果明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那么被“保增长”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将会集中显现。因此,应该未雨绸缪。罗奇提醒说,加剧令人担忧的失衡状况的宏观战略最终会导致失败。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正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机和衰退的原因所在。“中国不会从这种后危机时期的最关键教训中获得特赦。”
结构之难
最近决策者一系列的表态显示,在“保8”基本无虞,而消费和出口短时间内无法寄望的背景下,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将会由刺激“增长”转向“调整”以及解决中长期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可以被看做中国政府将要对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转型。不过,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手术。
“调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常态话题,在“四万亿”计划出台之时也未曾被忽略。但由于保增长带来的“量”的压力,结构调整在过去半年中让度给了“保增长”。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这一过程中进行了负向的结构调整,表现在工业生产方面就是,部分行业的产能没有进行升级反而回到了过去。
8月1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言表示,中央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并且将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阻止其恶化。这个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调整”方案涵盖八大方面,其中十大重点行业的兼并重组占据首要位置: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激励机制。
去年年底至今年“两会”之前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目前已经启动了钢铁、汽车、电信行业的重组工作,宝钢重组宁波钢铁、首钢重组山西长治钢铁、广汽兼并湖南长丰等均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家电信企业也于此前实现重组整合。李毅中的讲话被认为是吹响了加快落实重点产业兼并重组政策的冲锋号。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重组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产业升级、提高业绩。不过政府主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否能够在长期内提高生产力、真正改善经济结构,仍有待观察。
“产能过剩”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年产钢产能超过6亿吨,实际需求量只有4亿多吨,表面上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但并不位列政策导向的螺纹钢和线钢生产线都已经达到最大的开工率,仍满足不了四万亿投资的重点“公基建”行业的需求。而近年来钢铁产业政策倾向于建设300米的高炉,这种高炉只有生产板钢才有规模效应。生产低端产品的民营钢厂在经济企稳中率先复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厂则有苦难言。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可能会首当其冲,但问题似乎并不容易看清楚,到底该调整哪一部分产能?
产能过剩只是调结构的一个理由,但历史经验显示,以此为理由调结构结果往往是过剩情况越调过多。另外,政府主导的调结构产生的问题是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失去价格弹性。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的投资热潮中,民营经济更多地扮演了看客的角色。只有私营部门的投资启动,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也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李晶认为,私营部门的投资要起来还需要更多对中小企业的实实在在的政策,例如中小企业的贷款难还是很困难。
“很多行业指导和经验推广都无章可循,应该让市场需求来决定,但很多人无视市场是有效的。”在张平看来,理想的调结构应该是在总量供给之后,通过体制改革、法规建设达到让市场优化、配置自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