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武谈:那年我54岁



  陈志武/文

  许多化学品公司只制造化学原料,而不制造化妆品,结果利润很少,股价一般都很低。但化妆品公司因为拥有买者熟悉的品牌,利润就很高。陈笛:“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些化工厂自己不开发品牌,也赚钱呢???????尹先生又是怎么走出来,他们怎么克服品牌的挑战?”

  七年来,我每年会带上几十位耶鲁大学MBA学生去中国访问一些公司。这些学生在29岁左右,来自不同国家。像今年的40余位同学,来自17个国家。我们在重庆访问了力帆摩托,得到其创始人尹明善老先生的亲自接待。

  “陈笛,这次我们去重庆,见到尹明善先生,参观了他的力帆摩托、力帆汽车车间,非常有意思。尹先生今年71岁,创业使他成为亿万富翁。”

  陈笛,“他是怎么创业的呢?”

  “尹先生54岁才开始创业进入摩托车制造业,他的公司不到17年,年销售就过100亿。

  “尹先生之前做过英语资料译员、英语教师、出版社编辑。1985年底创办重庆长江书刊公司,小有成就。1992年跟几位朋友,每人出两万块钱,共20万元,在重庆郊区租了个不到40平米的房间做车间,成立‘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就是后来的力帆集团,开始制造摩托车配件。

  “只是做了一年配件后,尹先生发现利润很薄,只够持平。有一次去重庆大摩托车企业—建设集团的维修部,他发现,如果把摩托车发动机配件买来,成本是1400元,组装了再卖出去,能卖到1998元,有近600元毛利!远比造配件赚钱,这是连建设集团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陈笛,“从配件到整机,利润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难道成本结构不同?”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整机是摩托车消费者看到的,有品牌效应在里面。而那些配件,只是埋没在整机之中,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一定在乎配件是谁制造的。配件制造商成了‘无名英雄’,他们很难加进品牌溢价,也就没有什么利润了。

  “换个角度讲,在整个制造链上,谁离终端消费者越近,谁的利润就越高。

 志武谈:那年我54岁

  “像化妆品更是这样,许多化学品公司只制作化妆品公司需要的化学原材料,而不制造女士消费者看到的化妆品,结果利润很少。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般都很低。但是,化妆品公司因为拥有买者熟悉的品牌,利润很高。”

  陈笛,“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些化工厂、配件厂自己不去开发品牌,也赚钱呢?”

  “这是个困扰许多中国公司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在中国,保护商标、品牌或者其他无形资产的法制架构没到位。人们历来不认为无形资产值什么钱,社会对冒牌货、假货反而能认同。如果是这样,就没有人愿意在品牌、无形资产上做投资。

  “二是,即使在美国,也有化工厂定位在外包业务,专为多家化妆品公司提供外包制造服务,从规模上制胜。

  “最后,就是品牌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很多资本的支持,需要花钱做广告,请广告设计公司做形象设计,等等,这些需要很多资金支持。在中国,主要的社会资金存在国有银行里,而国有银行又主要为国企服务,让那些民营企业、个人创业的企业难以得到资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4875.html

更多阅读

陈志武教授对郎咸平的评价以及我论 如何评价陈志武

收到卓越寄来的陈志武教授的新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马上看了几篇,感觉的确不愧是大家之言。其中看到一篇记者对陈志武教授的访谈(《陈志武说中国经济》第8页-第9页),谈到对郎咸平的看法,觉得蛮有意思——因为这两位都是在国外拿到顶级

陈志武:金融让我们得自由(2)

 亚布力观点:这就发展到对人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了。不过陈教授,我想沿着你这个路径,把话题引到我们都很熟悉的费孝通先生身上。你知道,他的《江村经济》有着对中国经济社会非常细腻、非常学术化的关注,我在里面读到了先生对中

声明:《志武谈:那年我54岁》为网友学荟放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