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现在所蜗居的爱荷华城(Iowa City),曾经像“探监”一样来探视过我几天的我的大舅子在他的博客里有一个很精辟的描述:“Iowa City这个地方,虽然名字里面有City,其‘城’的本质就如同海淀图书城大中家具城或者街边的某些鞋城电脑城的‘城’没有太大区别,从校园出发不到三站地的距离就能到另一个‘城’,学校周围零星分布着一些赚学生钱的高价暴利店,最热闹繁华的地带当属downtown,也就是书店和酒家的聚集地,除此之外再难找到别的娱乐场所,连电影院也只有一家,放的还都不是眼下正在院线上映的片子。”
但就算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像是在电脑里玩模拟城市一样的微型小城,没有一种叫做“车”的玩意还是玩不转的。我住的那一片全是堪与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媲美的独栋老别墅,除了宅子、草坪、树丛和铺满红砖的街道就啥也没有了,想要买包烟、买个鸡蛋都要走出至少12个街区才有希望看到我大舅子所说的“高价暴利店”,如果想要去一种叫做“超市”的地方集中购买不同种类的物品,就只有乖乖地坐在家里等我们这个“国际写作计划”每周一次的购物专车:由于我们的组织方持有“反沃尔玛”的政治立场,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来的专车只能把我们捎到规模稍大一些的“高价暴利店”。
每当我为了一根葱一颗蒜顶着烈日或者冒着性情难测的雨水气喘吁吁地走在通往downtown的路上的时候,我都会无比怀念我在北京的家门口那家河南人开的小卖店。即使我住在地广人稀的生活同样毫无便利可言的巴西利亚的时候,我的公寓门口都还有一个卖烟酒副食书报杂志以及成人DVD的小卖店,年过五十但依然风骚无敌的老板娘不可避免地成了我当时生活的中一个丰富多彩的关键词。
爱荷华城里的住家和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患有严重的汽车依赖症,几步路就可以走去的一顿邻家晚宴都要开车前往。除了通往校园的校车,公交线路诡异得近乎没有,对我这样要在这里小住几个月的人来说,自行车成了唯一的选择,但当我大老远走到自行车行里,只看了几眼,我就忍不住要骂娘:一辆车筐、后座、挡泥板全都没有的裸车,基本价位都在300美元以上,另加配件的话,一个车筐就是30美元……
这时候,有高人指给了我一条明路:城南某处有一家名为“自行车图书馆”的神奇场所,乃由持有“反汽车”之政治立场的环保志愿者所开办,为人们提供免费借骑的自行车,只需在“图书馆”中存放20至50美元不等的押金,即可任骑一年,一年后归还时押金如数奉还。但因为店员都是志愿者,每周只在周六上午10点到中午1点开放。更不靠谱的是,由于车源均为定期收募来的旧车甚至破车,需要经过志愿者们全面的维修方可出借,所以每周六开放的时候,能够提供的自行车数量极为有限,前去借车的人必须干一件中国人民最擅长的事情——排长队。
我第一次去排队的时候,大早上7点就去了,本以为可以排在第一,结果发现前面居然有一对学生情侣凌晨4点就带着睡袋来睡着排队了。那天到开门之前,已经排了30多号人了,据说因为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原打算买车的学生都加入到了排队等自行车的行列,所以人越来越多。一开门,店里的人放出话来:今天就3辆车可借!顿时我后面一片呜呼之声。我虽然有资格借,但轮到我挑的时候只剩下了一辆供2米以上的巨人骑的车,只好作罢。到第二周,经过又一轮早起、排队的折腾,我才借到一辆在当地算是美少女专用但我骑上去正好合适的女版小车车。和店里卖的一样,也是裸车,没筐没铃没后座,凑合着骑几个月吧。询问城中可有打气的地方,答曰:几近于无,想要打气的话照样得每周六去“自行车图书馆”打,要不就自己去车行里买超贵的打气筒。
我喜气洋洋地骑了几天之后,才发现在这里有车骑也不是什么幸福的事:本城交通法规规定,自行车与汽车的交通规则等同,也就是说,不得在街边骑车,必须走车辆疾驰的行车道,该单行的时候单行,该禁行的时候禁行,一到夜间,还必须要求亮车灯,否则将处以重罚。由于自行车车灯的价格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已经被遵纪守法的房东警告过多次,夜间不得骑车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