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数字音乐,改变了娱乐业商业模式:歌星四分之三收入来自于演唱会,唱片公司日渐衰落。对举办现场演唱会的公司来说,这好像是件好事。奇怪的是,这一领域的全球老大“现场国度公司”却连续四年亏损。一条出路摆在面前:利用演唱会带来的观众,获得衍生收入。
随着网络对音乐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唱片收入”在艺人整体收入中的比重日益降低,而“现场演出收入”所占比重则持续上升,目前已达艺人整体收入的75%。
因此,经纪公司和艺人举办现场演出的热情日益高涨。在此推动下,全球现场音乐市场在过去13年保持着年均12.5%的增长速度(其中4.6%来自于销量的增长,7.5%来自于票价的增长)。
2008年全球音乐行业的总规模为770亿美元,其中唱片行业占到310亿美元,而现场演出市场(演唱会及音乐会)的整体规模约为200亿美元(包括票房收入、票务代理收入、赞助费收入、现场餐饮等辅助收入)。
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全球最大的演唱会主办公司的“现场国度公司”(Live Nation)反而持续亏损。
公司2008年的总收入高达42亿美元,却是连续第四年亏损。自2005年分拆独立上市后,股价曾一度涨到25美元,但后来一路下跌,最低降至3美元。
这是因为其“演唱会票房收入”营业利润率过低—息税前利润率只有5%。加上折旧摊销和利息支出,最终变成亏损。
老大的难处
“现场国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演唱会主办公司和第二大音乐场馆经营公司。
大有大的优势,也有大的难处。而当前市场结构的变化,恰恰对老大的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
比起小公司,大公司更有实力签约超级巨星,2007年10月,现场国度从华纳手中抢到麦当娜未来10年合约,正式进军经纪行业。2008年又和U2签署为期12年的合约,同年与美国嘻哈天王Jay-Z签下10年合约,并抛出1亿元力邀王菲加盟。可谓风头强劲。
然而市场情况悄悄发生巨变,“二八原则”正逐渐被打破。据统计,排行榜上前100名明星的巡演,在2001年贡献了北美地区现场音乐市场总收入的86%,但到2008年,这一比例已降至58%。
这给小型“演唱会主办商”提供了蚕食市场的空间。
虽然市场失守,“现场国度”的资本支出额却依然庞大。除了每场演唱会的营运支出庞大外,巨额的资本支出也增加了折旧摊销的负担。
在其资产结构中,最主要的资产就是“剧场”和“艺人签约合同”,而这两项资产,恰恰都是很费钱的。目前公司总资产25亿美元中,有16亿美元是这两项资产。
其中,剧场资产剔除折旧后约9亿美元;另有7亿美元无形资产,主要是与艺人、经纪公司及出租剧场的合约。
而且上市后“现场国度”并购交易频繁,每年的交易额都在数亿美元。
在节省资本支出方面,公司做出许多努力。
一是不断出售音乐之外的非核心资产,包括主办棒球和赛车等体育赛事的公司,以及百老汇和其他歌剧院。
二是在每次并购中都力争用换股来取代现金。
另外,还以股权方式向签约艺人、经纪公司和管理团队支付部分酬劳。
即便如此,在2008年,其直接成本(包括艺人出场费、与演出直接相关的费用)仍相当于公司总收入的80%;折旧摊销和商誉摊销的成本,相当于总收入的10%;其他营销和管理费用则相当于总收入的16%。
于是在年末,又出现了1.5亿美元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