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这个行业最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经过整个金融危机之后,除了成长性之外,大家更多要看它生存的能力,尤其是现金流,资金的能力,或者是内部造血的能力有没有。原因很简单,以前在牛市,或者投资比较热的时候,你永远指望有下一轮投资者来接受继续支持这个企业。在过去一年,企业融资难,已经融到资的企业,后续融资,包括公开市场上去融资的渠道基本上都已经关闭了,所以我认为企业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过冬,所以金融危机也是给企业上了一课,不能单面的追求增长。你增长死了,超速增长反而不死。我想这个是比较显著的变化。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宏观的东西难以掌控,最主要是做好自身的问题。比如李彦宏和施振荣,两家公司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技术加市场驱动。既有技术因素又有市场因素,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创造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业模式。
人无完人,不可能投的都是十全十美。我跟李彦宏有过交流,但不是很熟,但我的一个同事跟他比较熟悉,看起来也是书生,遇到这些多的挑战怎么能够这么的相信他,或者他有什么本事应对这么大的危机,竞争对手他都一个个安然度过了。我的一个同事就觉得李彦宏很专著,第二个他是非常懂得去利用各种资源,即使在技术深他走承认自己有短版的地方,他有气度去吸引一个在技术上能够补充他的一个人。我想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施振荣也是这样的。有的人在怀疑一个博士,科学家能不能胜任管理这么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但是其实施振荣用人非常的独特,这就是一个人的本领。酒店里面的一个经理,施振荣因为每年在这边吃饭,最后就发现这个经理有一些管理上的能力,然后招过来做秘书,基本你要找施总找不到,要过秘书这一关。施总用人真的是很到位。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强在哪里?要有胸怀,不拘一格的去用人,来弥补你的短处,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见别人的建议,就很困难了。
我认为二级市场不是我们做PE、VC的专长。你不要摸到最高点很难。我讲一个例子,我们投资无锡邵德的时候是两美元,我上市到38美元就推出了给另外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赚了很多钱,你现在回过头来我后悔不后悔,我不后悔。其实,70块是一瞬间,如果你一直拿到的话,可能会跌破它的发行价。还有一个例子,因为中国的投资者投资不够机构法,在美国也有一些做法,他把股票分给他的基金投资人,你买卖是自己做决定,所以,我倒不是很赞同,VC要成立一个部门去研究二级市场,如果这样的话,就不太专业了。
如果过渡的追捧,导致浮躁的出现,最容易伤害市场。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主要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非常的困难,我们的目标是创业板推出一定会带动中小企业,我相信有更多的外资和本土的VC,都在关注中小企业,另外一方面,我们的体系逐步完善,给并购也创造了很大的条件,因为大量的并购法身也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便利。另外一个角度,中国的经济明显有好转的迹象,从GDP的数据来看确实在复苏,这为我们大环境下融资创造了环境。
上半年6、7亿放出去了,所以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去建了,但是4万亿资本放出去之后,大部分投到技术产业和国有企业。这些行业将来出现产能过剩,一旦出现产能过剩,经济再波动,大银行出现坏帐的可能性一定会有。在利润的趋势之下,一些大银行也会把重点转向中小企业里面来,我有一个观点,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银行不敢贷款,VC不敢投,其实我觉得还有金融体制创新的问题。你想我们的社保资金,我们的保险资金都是非常注重安全性的投资,但是每年投到二级市场的钱逐年在增加,我们跟一些负责人在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蠢蠢欲动。假如我们的银行体制能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放开,可能会有一点弹性,如果放宽到像民间一样,我想在高额回报的趋势下,银行也会像VC一样成立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这样就会带动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融资。
从创业的阶段,像上学一样的,我觉得在每一个阶段做好这个阶段就行了。把初中和高中的课做好,等到机会来了该上大学的上大学,及做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