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会”在陕西省社科院举行,与会学者提出,要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机构、加强陕西与国家战略对接,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利用好“起点”优势 “就目前而言,对外开放的西部大市场还看不到,中亚、西亚及南亚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社长杨明丽认为,首先应该看到的机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铁路、公路的建设,而其中最先取得合作的项目很可能会是高铁。 此外她建议,陕西应充分利用中国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造服务业中心,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不受运输成本限制的行业,形成“丝路”沿线的国际采购中心、仓储中心和运营中心。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向西开发,市场潜力巨大。陕西应利用好西安的“起点”和“中点”优势,尽快完善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把西安建成亚欧合作的战略高地。 陕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资研究所副所长谷孟宾说,面对共建“丝路经济带”这一机遇,陕西应该尽快开通向西开放的铁路和公路。 “目前重庆的渝新欧铁路已经先行一步,我们也应补上这一块,并利用国际港务区的通关便利争取更多主动权。”陕西省社科院院长任宗哲则认为,西安国际港务区要想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并积极为自贸区的设立创造积极的条件。 “共建丝路经济带,陕西要更多关注‘走出去’。”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说,一方面,应鼓励陕西的大企业和民营企业组团到沿线国家投资;另一方面,支持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技术成果向沿线国家输送。 旅游先行 “跨国旅游已成为时尚。”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燕提出,文化旅游应是陕西带动相关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先行者。据悉,今年上半年,陕西共接待境外游客133.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0.1%。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2013欧亚经济论坛旅游分会上,曾有官员指出,旅游合作是全面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要环节。 张燕指出,“丝路”沿线城市可以通过开通更多的直达航班,进行免签证服务,联合申遗等手段展开合作。陕西未来应已西安为核心,紧扣“丝路文化”主题,借助“欧亚论坛”与各国进行磋商,依托现有旅游产业基础,以丝绸之路为轴线,发展放射状的对外旅游线路。 不应只是“生意” 任宗哲认为,共同建设“丝路经济带”不应只是“生意”,而应坚持文明交往。面对“丝路”沿线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不能只着眼经济合作,应多考虑政治沟通、政策协调和文化交融等方面的推进,以实践、理性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如帮助沿线国家和城市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 考虑到沿线国家希望开展的合作领域主要为交通、通讯、纺织、农业、沙漠治理等,任宗哲建议,陕西应该对照这些可能合作的领域梳理现有产业,弄清楚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开展合作的具体形式等。
![专家把脉 建言献策 共建“丝路经济带”专家建言旅游先行](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4078111782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