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巨大的吸气音
所有这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令人恐惧。尽管科技通常能降低成本这一点确实很棒,但当此类定价之一是你的薪水来源时,它无疑就具有破坏性。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到底特律的汽车工人,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无不向成本最小化方向演进,而这一最具生产效率的模式具有实实在在的人力成本。如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扎克所言,电视行业对“为获得数字便士而交易模拟美元”深感恐惧。然而他和其他人都难以阻挡这一趋势:电视是具有匮乏性的业务领域(只有这么多电视频道),而互联网并非如此。你无法在一个供给充足的市场里开出缺货价格(scarcityprices),你也无须这么做,因为成本同样较低。
很容易看明白为何对于正逐渐失去其定价优势的行业而言这就是匮乏的表现。对那些受到影响的行业来说“去货币化”无疑是令人痛苦的。但回过头来看你就能明白:与其说失去了价值不如说以并非总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方式对其进行了重新分配。
要弄明白正在出现的“去货币化”过程,只需看一看免费分类网站Craigslist的整个运营。在其成立后十三年的时间里,其免费列表服务就一直备受诟病,人们认为正是它抢占了至少300亿美元的美国报业公司股票市场市值。与此同时,Craigslist自身每年的盈利仅够支付服务器费用和几十位员工的薪水。2007年,该网站从收费产品和服务中 (包括十一座城市的工作职位列表和纽约城的公寓名单)赢利约4000万美元。这笔收入约为3亿2千6百万美元的12%,受其影响当年分类广告收益出现下降。
但“免费”并不像它听起来那么简单,或者说具有破坏性。仅仅因为产品是免费的并非意指某个人在某些地方并未赚到大笔钱,或者说很多人中的每一个都没有小赚一笔。Craigslist网站属于第二类。大部分价值并没有落入克瑞格·纽马克包中,而是相反在该网站的众多用户间分配。
与某些将分类广告置于平面报纸的用户相比,Craigslist用户通过在线发布广告可节约成本且拥有更长的广告清单。对于浏览广告的网友而言,Craigslist具备互联网通常所具有的优势,从简易搜索到自动化通知。由于这两大优势吸引了众多网友,发帖者更容易找到他们准备出售公寓的买家或拟招聘职位的应聘者。而且由于免费增加了参与者数量,与通过发布付费广告相比,就有可能找到一处更适宜居住的公寓、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
免费给任何市场都带来了更强的流动性,而更强的流动性意味着它所处的市场能够运转得更为顺畅。这是Craigslist网站经营如此多分类广告业务的真正原因——免费吸引人,而与免费相伴的市场效率最终使客户关系得以维持。
“流动性”通常仅被视为一个金融术语,但实际上它适用于存在关联方的任一系统。在技术领域,它被称为“等级”(scale)。归结起来就是“越多就越与众不同”。如果在某学校一百名六年级志愿者中,愿意帮助编写年报的仅占总人数的1%,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但如果维基百科网站的访问者中仅有1%决定创建一条目,你就能得到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信息量。(实际上,维基访问者中活跃的条目贡献者接近万分之一。)多了之所以就不一样是因为小部分能够产生大影响,而且这也只会使情况变得更好。
关键在于,通过使每个人免费进入全球数百万人构成的大市场,互联网成为了流动性机器。因为它覆盖了这么多用户,它能够以巨大的参与率投入运转,而在传统非零边际成本领域,这一参与率将造成一场灾难。YouTube网站上传自己制作视频的用户仅为千分之一。在具备百万分之一回复率的情况下Spammers就能够赢利。
相对于在线运营的所有成本优势而言,流动性优势更为明显。市场上存在有待开发的大量供给 (尚未流行开来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及同样巨大的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人们拥有却无法实现的需求或者仍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的各种需求)。像Craigslist这样的业务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它们能在保持如此巨大规模的基础上将成本降到如此低的水平上进而取得成功。
然而Craigslist网站却并没有多少钞票可赚,它只是从报纸盈利中分得很小一杯羹。利润都跑哪儿去了?
要追踪钱的去向,你就必须转换对市场的基本认识,从认为市场是买卖双方相匹配转变为一种更为开阔的观点,即市场是多方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某些方面直接进行现金交易。考虑到如今Craigslist网站的规模,很容易弄清楚在该网站进行的现金交易较任何报纸分类广告版上进行的现金交易多出多少,这会产生匹配更为完善的供需关系并为参与者带来更好的经济成果,即便存留在市场中的现金更少了。分类广告市场中蕴藏的价值恰恰从少数人手中转移到了多数人手中。
风险投资家乔希·科派尔曼用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了其中道理:
我的第一家公司Infonautics是一家将目标客户定位在学生中的在线咨询和调查公司。我在此任职期间获得了有关 “不对称竞争”的切身体验。1991年,当我们初创之时,百科全书市场已经是一个市值约合12亿美元的庞大产业。执市场牛耳者为《大英百科全书》——其销售额约为6亿5千万美元,它们被视为百科全书市场的“金本位”。《世界大百科全书》牢牢占据次席。每年《大英百科全书》和《世界大百科全书》均能卖出数十万本,每本定价超过1000美元。
然而,在1993年,该行业出现根本性转变。微软推出了定价99美元的大百科全书“Encarta”。最初,“Encarta”只不过被视为芬克&瓦格诺百科全书的CD版,但微软技术和制作成本方面的变化使他们能够提升整个竞争环境。到1996年《大英百科全书》的销售额已经下降到了3亿2500万美元元,约为1991年销售额的一半,且出版公司已经解雇了其闻名已久的上门销售人员。而到1996年,百科全书市场已经缩水到少于6亿美元。当年,《大英百科全书》在美国的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