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友达光电全球业务执行副总经理暨电视事业群总经理彭双浪
□ 记者 王晓玲
对友达光电来说,这些新产品太棒了:乔布斯从公文袋中抽出的轻薄笔记本“Macbook Air”,亚马逊号称能“改变人类阅读方式”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以及形形色色的3G手机、上网本……
“液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友达光电全球业务执行副总经理暨电视事业群总经理彭双浪对《商务周刊》说,平板显示屏在多种产品中的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形态从固定到移动,从而模糊了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空间界限。
这家全球第三大平板制造商从中看到了机会,它要做的是以自己的液晶面板为新时代提供后台支持。过去几年中,这个行业的发展像是一场资本大战,以数十亿美金的投入换来1%的市场份额。今年,几十亿美金的投资让巨头们进入“十代线”的步伐谨慎起来,因为北美、欧洲以及日本等主流市场液晶电视的市场渗透率基本上都超过七八成。
友达光电认为以世代升级为标志的竞争已经接近尾声。友达光电CEO陈来助指出:“面板产业进入应用型创新时代”。他在两个月前宣布了应对策略,“过去几年平板逐步取代CRT,但目前世代升级基本达到了物理极限,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应用上的创新至关重要”。
彭双浪指出,友达已经据此转型,经营重点将从面板的世代升级转向应用创新所需要的研发和产品设计。
友达近两年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包括将液晶显示屏做得更薄,耗电更低,更节省材料的“真节能”、“真对比”AMVA技术;从单向播放的“看电视”实现人机互动“用电视“的触控技术;以及OLED、电子纸等软性显示应用。
1998年加入达科技(友达光电前身)的彭双浪,见证了这个行业过去十年的飞速发展。“未来几十年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动力,将来自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友达希望能够抢先进入每一个重要的创新应用。
《商务周刊》:在友达看来,替代型创新和应用型创新有哪些不同?
彭双浪:实际上任何一个破坏性创新产品,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以替代为主,然后进入应用阶段。此前,液晶面板行业唯一一个应用创新出现在十几年前,就是笔记本电脑。除此之外都是替代型创新,以LCD取代CRT技术。
在替代型创新阶段,进入的企业很多,百家争鸣,这些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发展,使LCD能够获得与CRT相匹敌的性能指标和成本。例如,2000年的时候,我们友达开始设计第一台17吋液晶台式显示器,当时一个屏就要120美元,但是目前整个显示器也不到100美元。
成本是如何降下来的呢?首先,当时所采用3.5代生产线一块玻璃只能切出4片17吋屏,到五代线时是12片,每一片屏的单位成本就降下来了,后来的七代、八代线推动成本继续下降。
而产品设计、材料、生产工艺等也在持续改进。液晶屏本身不能发光,靠背后的荧光灯管发光,原来17吋是用4根灯管,灯管的发光效率提高了1倍以后,2根灯管就可以了;还有就是玻璃的透光率的提高,大大减少了昂贵的聚光片、增光片的使用。另外就是液晶面板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规模效应带来了零部件成本的下降。
但是,未来的成长动力将不再来自于取代CRT,而是应用创新。例如,2007年我们友达和华硕共同推出上网本EeePC,在这个产品的推动下,今年全球上网本的发货量预计将超过2000万台。
电视机也是如此,未来的电视将有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上网的IPTV、互动型播放电视、触控式公共信息看板等等。
回想一下我们过去五到十年的生活,在平板显示器没有普及时,我们的生活是固定式的,固定电视、台式电脑……这就是生活形态的改变,随时随地工作、学习、休闲,未来会有更多产品根据这样的理念开发出来。
《商务周刊》:过去两年中,全球主流厂商的超薄型笔记本电脑基本上全部使用友达的液晶屏幕,友达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样的技术优势?
彭双浪:实际上,轻薄、节能等综合性能指标,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从设计到生产、材料的多种技术、工艺的结合,友达依靠多年积累,有一些工艺和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比如说,要把屏做得很薄,不是说把玻璃削薄,大家用的都是0.5毫米的玻璃。友达采用的模组工艺叫做COG,其他厂商的大尺寸面板模块大多用COF,COF是把驱动芯片放在薄膜上,然后再把薄膜接到印刷电路板和玻璃屏上。友达采用的COG是直接将芯片粘到玻璃上,这样就能够做得更薄。直到目前只有友达可以量产这种屏,所以我们现在仍然是苹果Macbook Air的独家供货商。
另一项友达独家研发的“真对比”AMVA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比和穿透力的提升以及视角的改善,实际上这个技术也是为了节能。因为液晶屏幕的背光穿过玻璃、透光片、彩色偏光膜,一层层阻挡后穿透率只有不到10%,如果能想办法增加穿透率,就可以减少背光灯管的使用。
因为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去年宣布量产的32英寸节能电视面板,背光源由传统16根直型管减少至4根U型管,面板所需求电力较传统产品减少了一半。
《商务周刊》:但是应用型创新也很容易被对手复制。
彭双浪:确实,一种应用创新技术也只能领先对手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以上网本为例,去年上网本屏我们曾经占领全球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但今年已经逐步下滑了。因为当我们开始策划产品的时候,肯定要先去跟客户谈,给客户至少留出半年的导入时间,大厂商不可能只依赖一家供应商,他们也会跟别的供应商谈,对手就会跟着我们的路线走。
但有些技术,像COG,我们已经累积很多年,所以目前没有其他厂商能够量产。这算是我们能够形成差异优势的技术。一般的创新,最多也只能保持半年的领先时间。
但是这种领先还是有好处的,因为领先者可以制定产品规格,形成事实标准。当别人要跟着你的路子走的时候,如果有核心技术,就可以提高产品规格,让别人短时间跟不上;即使只是做得更早,也能赚到一段时间的差额利润。
《商务周刊》:友达新产品的思路来自哪里?在平板电视这个产品上,日本和韩国企业都有自己的终端品牌,是否会更容易掌握市场趋势?
彭双浪:新产品有时候是客户提出来,我们看看能不能做得到。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发现的,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市场调研队伍,去研究现在的市场和未来的风潮。我们的节能、轻薄、169的显示器和上网本等都推出的比别人早,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住了潮流。
有自己的品牌一定会有好处,越靠近下游会越容易掌握潮流,了解到消费者的喜好和兴趣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友达从去年开始做电视的整机制造。虽然我们还没有真正跨入品牌,但最起码我们开始做整机,未来友达屏的设计也可以从整机反推回来。
《商务周刊》:友达光电是世界第三大面板生产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落后于三星和LG,对于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友达是否有更高的目标?
彭双浪:市场占有率肯定要有一个份额,但不见得是第一第二,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份额、地位是不是能多赚钱,提高我的利润率。我们的产能扩充是在这个思维下进行的,所以我们不会跟着别人扩产,而是找到一个最适当的时机切入,然后用最好的技术获得最高的利润率。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在行业前三名中。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讲话分量就不够。
《商务周刊》:这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思路。但是,第二季度财报显示,LG和三星都实现了赢利,友达净亏损2亿美元。
彭双浪:从绝对值上看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你关注到另一个数字,EBITA(折旧摊前的营业净利),也就是剔除了税金、利息以及设备折旧摊销后的利润率,我们比LG还要高2个百分点。
当然,我们第二季度毕竟还是亏损的,因为我们开工率还是比韩国厂商低10多个百分点,由于他们有自己的电视机品牌,能够维持高的开工率。
《商务周刊》:在友达关注应用创新的同时,日本和韩国企业,包括友达在内,都在计划自己的十代面板生产线,这将会是终极的液晶生产线吗?
彭双浪:很难说十代线是否已经达到了所谓的物理极限,因为人类创造力的潜力是无穷的。我记得是2000年前后大家都说五代线就是终极,应该是已经到达材料和设备的极限了,但是后面我们也看到六、七、八代出来了。眼下的极限会被技术、材料和工艺上的升级突破。当然突破的周期会越来越长,过去可能每个世代更迭只要一年半到两年,未来随着物理的限制,速度会越来越慢,最终会遇到一个极限,但现在还没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世代升级会带来明显的面板单位成本降低,但是未来十代、十一代线的作用,可能只是将面板尺寸从目前的四十几吋或五十几吋推到六十几吋、七十几吋,主要用于公共看板和特定场合的电视需要,所以现在的世代升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