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下,国产平板电视品牌凭什么逆势集体翻身?
文|李洋
“落后就得挨打”这词儿得改改了。你看,在电视机业,成本上受制于上游面板商、技术上落后于外资品牌的国产电视制造商们现在笑得有多欢。
内地市场龙头老大海信电器,刚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半年报:电视业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87.9%。
让人惊奇的是,这并不是什么个例。在上半年,过去表现欠佳的国产电视机业在平板电视业务来了个集体大翻身:创维销量同比上升321%、TCL增长93.1%、专攻等离子的长虹集团增长超过30%、康佳和海尔等也各有佳绩。
一向以技术领先著称的索尼的态势却刚好相反。在2009年第一财季,索尼净亏3.88亿美元,电视和电脑业务成为主要拖累。有调研公司报告称,上半年,三星、索尼和夏普这三家技术领先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液晶电视份额之和已下跌了近12个百分点。
这真是个有趣的竞争局面,而它仍可以用商业理论来解释。
一台平板电视70%的成本在显示屏上。目前能够生产显示屏的上游公司分为三类:一是索尼、夏普、三星、LG等日韩公司,同时拥有显示屏工厂和电视机业务;二是台湾显示屏制造商,如友达、奇美等;三是内地的一些显示屏制造商,比如京东方、上广电等。
在技术上,内地的显示屏制造商比起日韩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三星和索尼共同建立的S-LCD厂在两年前已投产第八代线液晶显示屏,其研发已指向更高代线甚至是OLED产品;而国产显示屏制造商有60%的原材料仍依靠进口,其产能主要维系在第五代线产品上,第六代线仍未全面投产。相比之下,台湾显示屏在技术上紧随日韩公司,价格也低于后者,因此,内地的大多数电视机品牌及日韩品牌中的低端产品,都大量采用了台湾屏。
金融危机之后,出货量下降和开工量不足让显示屏制造商的日子不再舒坦,液晶面板的价格严重跳水,这反倒使国产电视机品牌的成本得以降低。
国产品牌对上游的谈判能力变强,也因此具有了发起价格战的资本,并以此扩大了市场份额。从元旦开始,一台55英寸国产液晶电视的售价不超过万元—这个价格还不够买一台46英寸的索尼液晶电视。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那些外资品牌往往争取不到市场促销的资金。
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对下游的控制也在变强—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促进了其渠道的进一步下沉,巨大的农村市场走进了平板电视时代。
可是,你瞧见了么,国内的电视机制造商正在重复走多年前的老路。眼下这种繁荣的景象与多年前的CRT电视大幅普及时没有什么两样。而一旦金融危机过去,显示屏价格恢复到原始水平,或者平板电视机市场出现饱和,国产品牌们是不是又得站到一个轮回的原点?
世界上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于1941年;在此27年后,索尼研发出了一个名为“特丽珑”的显示技术。对这项专利的不断完善,让索尼在电视机领域确立了领先的地位。
中国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在1970年。但是近40年过去了,也还没有一家国产电视制造商拥有领先于世界的核心技术。在一个接一个的电视机业浪潮中,它们只能随波逐流地在低水平上重复再重复。
像海信和长虹这样的公司已经在进行改变了。比如,海信已进军液晶模组和LED的研发生产—它将使其整机成本降低10%左右;而长虹也于近日宣布在等离子生产线上投入巨资。
不过,不管是这些处于改变中的国产电视机制造商,还是主导上游资源整合的行政部门,都得加快步伐了。毕竟,金融危机不会经常发生,而落后者终究还是要挨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