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以群分,这种自然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无可厚非。不过,如果不同群之间分隔得太厉害,让一个社会成为一个个孤岛所连结的网络,那么这个社会无形当中就会生长出普遍的冷漠。如今人们走在街上,总觉得少了点热情,人们相互之间持有防范心理,说话总是旁敲侧击,嘘寒问暖也变得那么虚伪,都和日趋严重的社会隔离有关。 假如用放大镜看待一个城市,就会发现被隔离的孤岛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区别不仅仅和收入有关,还和公共服务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和医疗。以教育为例。过去政府部门总是强调教育资源有限,所以需要集中力量办好几所学校,于是大量的教育资源向部分学校倾斜,造就了所谓的重点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重点学校。而这种状况实际上完全违背了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本质。教育的投入来自公共财政,其目的是服务于老百姓。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的性质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普遍的教育水平,或者说是平均的教育水平,而不是少数精英的教育水平。 但实际上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被作为官僚化的教育所取代,教育成了所在部门追求本位绩效的手段,而不是着力于促进教育均等化。这一改变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如今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这种官僚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从而反过来会伤害长期经济增长。其实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以外,官僚化的教育还会带来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导致社会隔离极速化。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某个城市的居民因为就业所产生的收入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居住区,相近收入的人选择类似的居住区,结果造成了居住区在收入上的明显区别,这一区别和小区的房价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相关联,通过这两个客观指标就能展示出隔离现象。但这不等于社区均衡了。当不同居住区的居民开始有了孩子,孩子需要上幼儿园、中小学,问题就出现了。去哪个学校上学?如果教育资源是公平分配的,那么公立中小学应该在教育质量上趋近一个均值,即相互接近,不会出现当前两级分化的情形。但如果教育资源原本就是按照行政体系的意图分配的,并不考虑教育均等化,那么不同中小学教育质量就会千差万别。这个时候,择校就成为一个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有关部门不是从教育资源投入上做文章,而是从需求端做文章,采取了一个就近择校的制度。这个制度看似强化了择校的随机性,实际上却非常荒谬。由于就近择校,在好的中小学(也就是所谓重点中小学)周边形成了所谓的学区,这个学区所覆盖的居住区的住房也就成了学区房。由于学区房和上学的资格是绑定的,因此,谁获得了学区房,谁就获得了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于是,人们开始涌向学区房,由于需求的急剧上升,而学区房的供给固定,从而导致学区房的价格快速上升。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只有高收入者或者能够募集到高额购房款的家庭才可能进入学区房!而低收入者只能逐步淡出学区房!这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个城市社会中,高收入者的后代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未来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反之,低收入者的后代只能接受较低质量的教育,从而在未来获得较低的收入,于是代际不平等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不同学区之间成为一个个更大的孤岛,社会的隔离程度被快速放大,不同孤岛上的人成为了事实上的两类人。 其实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明白,为何现在城市的房价难以调控?就是因为城市已经变成了孤岛。采取价格控制只能调控某些岛屿的房价,但不可能降低一些高端岛屿的房价。也就是说,只要教育资源分配仍然采取当前的模式,人们就会去追逐公共服务不平等所产生的租金,从而推动享有这种租金的居住区的房价上升。看不到这一点,就别提所谓的宏观调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