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谦
先和山东钢铁集团签订重组协议,然后“明目张胆”地把日照钢铁部分资产借壳上市,杜双华与国资的博弈,彰显着民营企业一定程度上作为“弃儿”的无奈
开源控股(01215.HK)2009年5月19日公告,股东大会以100%的赞成票通过了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间接拥有日照型钢和日照钢铁公司各30%股权、日照钢铁轧钢公司25%的权益),该交易5月29日完成。杜双华,这位生于1965年的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因此成为开源控股最大股东,日钢集团也实现借壳上市。上述3家被收购公司剩余的股权由京华创新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日钢集团持有,杜双华持有京华创新集团67.90%的权益。
于是,关于杜双华“对抗重组”的说法再次喧嚣尘上。6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出通知,日钢建设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未经环评审批,责令该项目停止建设。这更让情况复杂起来。杜双华何许人也,是什么让他拥有与山东省政府叫板的底气?
“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
2003年杜双华来到日照投建钢铁集团。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日照又有沿海港口优势,从2003至2007年的短短5年间,日钢以“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发展。2007年公司实现1100万吨钢的产能,销售收入228亿元,利润超过50亿,就单厂产能来说,已成为山东最大的钢铁厂。杜双华本人也以350亿元身家,排名胡润百富榜第二名,被誉为“钢铁黑马”。
正当“钢铁黑马”意欲继续驰骋之时,山东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山东省钢铁行业重组大幕拉开。意见确定,“今后将严格控制钢铁总量规模,全省炼铁、炼钢、钢材生产能力均控制在4500万吨水平。其中,新组建的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3160万吨,占全省的70%;青(岛)钢保留400万吨;其他钢铁企业保留940万吨。2008年至2012年,山东将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重点集中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基地。”
2008年11月5日,山东钢铁集团宣布与日照钢铁集团签订重组协议。同样是采用区域整合的模式,但与邻省河北相比,山东省钢铁行业的重组事宜似乎更引人关注。因为如果成行,这将开创国企跨所有制收购大型民营钢企的先例。
时至今日,这桩交易并未如想象中那般顺利。有人评价说,正是由于杜双华的千般阻挠,才使得山钢的重组之路困难重重。但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首选省内重组的模式,不也是变相对抗国内钢铁巨头的“来犯”吗?这与此前国务院通过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的大方针并不相符。根据振兴规划,未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将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其中特别指出,“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
早在筹建之日起,收购日钢、在日照投建精品钢铁基地就是山钢组建的最主要目标。于2008年3月挂牌的山钢集团由济南钢铁集团和莱芜钢铁集团整合而成。2009年第一季度,日钢净利润超过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8亿元;同期莱钢股份亏损5.8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济南钢铁亏损7.9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0.7亿元,对比明显。截至2009年4月底,日钢总资产已达350亿元;而2009年一季度,济钢、莱钢总资产分别为266亿、166亿元。
参照以上数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直言,山钢重组日钢是“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难道仅仅因为它们国企和民企的不同身份吗?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企业重组,在市场化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似乎并不是一招妙棋。
金蝉脱壳:绕道开源控股上市
重组协议签订后不久,日照钢铁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有评论认为大规模裁员是杜双华与山东省政府博弈的“精密武器”。但也有人士认为,这是山东省政府为了进行大整合,实现全省的“宏伟规划”,通过给日照钢铁断贷,致使不愿被重组的日照钢铁在资金链断裂情况下就范所致。
不管是哪种说法,日照钢铁的经营遭遇极大困难。2008年11月10日,杜双华以“我们每个月亏损几个亿”,“现在的市场已经看不到任何短期能够好转的迹象”,“与其到时全盘皆输,不如现在断腕求生”为由,宣布“压缩产能,瘦身减员”,并称,日钢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多少显示了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民营企业家的悲凉。
然而杜双华也应该反省,5年多时间既然可以造就辉煌的日钢集团,产能的快速跃升也必然带来企业更多的资金需求,日照钢铁高达80%的负债率便是最好的证明。
经历了最初的博弈之后,不管内心是否愿意,杜双华知道重组是大势所趋。套用一句俗语,那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干嘛要对抗呢?这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间的重组,是山东省钢铁业总体布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政府督导。山东省一直想在沿海搞大钢,但下手晚了,晚了也要弥补是不是?这也是做买卖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有什么好烦恼的?再说现在盖子都没有揭呢,怎么能判断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
话虽如此,但并不代表他不去抗争属于自己的权益。面对“阻挠重组”的质疑,杜双华曾表示,并非不想去重组,而是想去寻求民营钢企之间的合作。这表明他仍有着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不想趟国企这趟浑水,他清楚民营这种相对灵活的体制在企业快速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
2008年11月12日,重组意向公布仅一周后,杜双华通过其控股的Happy Sino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场外增持方式,购入开源控股4.4亿股。同年12月1日,杜双华以相同方式增持到9.92%,成为开源控股最大股东。2009年1月7日,日钢董事兼副总经理薛健被任命为开源控股非执行董事。1月16日,开源控股宣布,将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
重组或许不可避免,但杜双华无疑已经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经历了最初的断贷事件不得已选择妥协之后,“钢铁黑马”用辗转腾挪的方式将了重组方“一军”。
民企“弃儿”:
无奈的唯有杜双华?
重组是中国钢铁企业走向国际的一条路,但是唯一之路吗?恐怕不见得。很多地方政府实施区域重组战略,看似是在拥护中央政府的大方针,实则是推行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如意算盘。如果从重组的初衷来看,山钢目前的局面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有点适得其反。
杜双华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遭遇,事件的背后是,尽管国家提倡要支持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民营企业,但这并不能改变民营企业在目前的中国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如同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孙大圣,可以折腾几下,但始终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此,才有了兰世立民营企业是“弃儿”的叹息。
在《财富》杂志7月份公布的2009年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位于江苏张家港的江苏沙钢集团以208.9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444位,成为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内地民企。沙钢入围世界500强,说明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企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甚至有能力走向世界、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型企业。这算得上是对那些力推“中国钢企重组才能走向世界”的人士的莫大讽刺。
看着同为“非嫡系”的沈文荣和沙钢集团的冉冉升起之势,杜双华也许会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慨。面对不可逆转的重组之势,除了选择“无奈”地抗争,他别无他法,这种无奈难道仅属于杜双华?而山钢在大举推行省内钢铁重组,实施山东省政府的宏伟计划之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在把日钢揽入怀中之时,也已将其成长为“世界级日钢”的可能性完全扼杀,留给旁观者的只有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