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四)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复杂的东西并不一定有效,只有最简单的设计和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最初做搜索引擎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搜索时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提示用户多输入几个字呢?当时,有人想到,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智能化的问答系统,引导用户提出较长的问题呢?但是,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会遇到许多挑战。也有人想到,我们能不能主动告诉用户,请尽量输入更长的句子,或者根据用户的输入主动建议更长的搜索词呢?但是,这样似乎又会干扰用户。最终,有一位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的长度增大一半。结果,当用户看到搜索框比较长时,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输入更多的字词。今天搜索引擎上长长的搜索框就是这么来的。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的关键。21世纪人才最重要。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工厂里,最能干的工人与普通工人相比,他们的生产力最多相差一倍。但是,在21世纪的IT企业、研发机构中,一个最有创造力的研发人员和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相比,他们的生产力却可能差距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你的企业能够吸引、用好几百个、几千个天才的创新者,即便是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也一定能脱颖而出。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为人才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赋予他们足够的权限。在谷歌,每一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来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这是一种真正的放权和信任,也是营造自下而上的创新氛围的有效方法。事实上,谷歌发布的许多创新产品,最早都诞生于20%的时间里。正是因为有了诸多鼓励创新的举措,谷歌才能在10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互联网领域里保持技术优势,不断用最好的创新改进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体验。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任何创新都有风险,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失败不是对我们的惩罚,而是一次最好的学习机会。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经历了6000次失败才最终成功。在谷歌,有许多20%时间里开始的创新工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失败了。没有这些失败,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创新脱颖而出;没有接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营造出真正鼓励创新的环境。在我负责研究工作时,我的主管曾对我说,如果你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那么,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四)

  4. 如何培养创新力?

  最后,对个人来说,特别是对渴望创新、渴望成功的学生们来说,该怎样培养自己在创新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呢?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学生学到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除了公式以外,聪明的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如何推理出来的,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这样计算的。只有懂得了知识背后的道理,才能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举一反三,才能在需要创新的时候,灵活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即时贴的发明。美国3M公司有一位研究员,有一次,他想发明一种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根本无法用作胶水。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因为思考角度的不同,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的女儿在学习指数的时候,不理解指数是什么,更不相信在真实生活中指数有什么用,就主动来问我。我指导她计算银行存款,比如存入100元,每年的利息是10%,那么10年后,你的存款是多少?通过这样的计算,她终于明白了,原来指数知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像这样不懂就问,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没有一种创新是可以靠凭空想象得到的。只有亲自动手,你才能了解一种创意的可行性,才能把创新变成现实。我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曾让孩子们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用6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模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对相关的几何和空间知识记忆深刻,也训练了我使用新颖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在谷歌,我们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意因为项目本身的紧急和重要,强迫员工做他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做出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6152.html

更多阅读

李开复:希望做完整的搜索引擎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无论在任何国家,我们都希望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明叔亮】6月18日之前,谷歌中国正见起色。搜索市场份额第一次出现提升,新产品如地图搜索、移动搜索、MP3搜

李开复:“放权”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苹果的产品总被视为艺术品,而它们的创造者——苹果的员工们,也颇有艺术家的特质,每个工程师都是天才,都个性十足。因此,我深信“放权”才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我把自己看成公司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先从高层那里理

《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前言:关于本书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2009年3月的一天,在华侨城92度咖啡馆,林军和我聊起2000年他如何“混进”李开复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与李开复合影的趣事,突然他停了下来,若有所思:“要不我们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的书吧。”这就是这本《李开复:从心选择的

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四)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我做了,我试了,我不会在我70岁的时候因为看到Google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后悔没有在我43岁那年写这封E-mail,不会后悔为什么我写好了E-mail却没有勇气发出去。”  应该说从1998年到2000年,这段日子是李开复在

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三)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因为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华人研究员、同时也是李开复的校友兼好朋友的黄学东的极力动员与推荐,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华人,更主要是因为“他既懂研究又懂管理”。如日中

声明:《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四)》为网友且醉待山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