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三)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除了周期更短,更新更频繁的特点以外,在21世纪,创新的应用性也更强了。如果说古代的创新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还不是那么重要的话,在21世纪,几乎每一项有价值的创新都可能迅速、有效地改变人们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以前,更多的发明、发现是基于对自然界的新的认识,今天,大多数创新则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个人电脑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等等,它们都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21世纪,创新是唯一可以持续的企业竞争力,由创新引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有用”但是不创新的产品在今天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很容易被抄袭,只有创新才能增加产品的差异化特性,才能通过难以复制的新技术,或使用专利保护等手段增加企业的智力资产,才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才能拥有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一个21世纪的高科技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维持它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例如,在谷歌推出基于PageRank技术的文字网页搜索数年后,许多别的公司也实现了类似的技术。这种形势下,谷歌继续研发,做出了整合搜索,让搜索结果除了有文字,还有其他多元化信息,如视频、图像、新闻、天气等等。当谷歌第一个推出可以让用户拖拽的地图几个月后,许多别的公司也做出了类似产品,于是谷歌又推出了谷歌地球,让人们能够浏览近似三维的卫星地图。

  我们把这种21世纪的高科技行业和过去的传统高科技行业相比,会发现21世纪的高科技行业创新更加快速,更加多样化。例如,波音和空客所代表的民用航空领域这样的传统高科技行业的创新周期是十年左右,并且往往和以前差异化不是很大,而在崭新的互联网行业里几个月可能就有新的产品推出,而且经常都是革命性的。

  21世纪里,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已经无法忽视创新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只有拥抱创新,才能融入这个新的时代,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三)

  3.如何做最好的创新?

  没有什么比亲自走在创新之路上更让人兴奋的了。但是,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的准则,它们是:

  。 洞悉未来

  。 打破陈规

  。 追求简约

  。 以人为本

  。 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了解未来的用户需求,以便研发出适用于未来的产品或技术。要做到洞悉未来,虽然应该重视用户,但是,不能完全听取用户的意见,因为用户不可能有足够的前瞻性,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技术的发展规律。所以,创新者需要有洞悉未来的才智,能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的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这个道理就像踢足球一样,优秀的球员要到球将要到达的地方,而不是球现在所在的位置。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当时的用户没有准确地提出针对搜索引擎的需求,因为用户习惯于使用分类目录来查找自己需要的网页。那时,用户可能并不知道搜索引擎是什么,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样的功能,也不清楚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但是,能够洞悉未来的创新者可以推测:随着网页数量的不断增长,总有一天,分类目录将无法更好地容纳更多的新网页。这时,创新者便先于用户想到,未来的用户需求一定会转向比分类目录浏览更加便捷的方式。例如,是不是可以允许用户使用任何关键词进行查询,并获取网页结果呢?在技术上,是不是可以自动为海量网页创建索引并获得最好的排序呢?谷歌公司的创始人正是洞悉了这个用户的潜在需求,而投身于搜索技术的研发。当用户对于网络搜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时,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前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直接带动了网络广告产业的兴起。

  做最好的创新的第二项准则是打破陈规。其实,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总是在已有的方式、方法里打转。如果不能打破陈规,那么,无论对未来用户的需要有多么清楚的认识,创新者也无法想出最有效的、最新颖的解决之道。无法打破陈规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位发明家在发明汽车的时候,脑子里依然还是想用操作马车的陈规来操作汽车。结果,他不是用方向盘,而打算使用缰绳来调整汽车的方向!在科技发展史上,通过打破陈规来获得有价值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无线通信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这个技术演变的最终目标肯定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台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成为“无线”的电话。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线通信设备有两个部分:无线发射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但是无线接收器体积小,而且便宜。所以,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需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时,一位打破陈规的创新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开,让每个人都有一部非常便宜的接收器,来接受某个中心发射器的信号。就这样,广播这种最早依赖无线电技术的大众传播方式诞生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6153.html

更多阅读

李开复:希望做完整的搜索引擎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无论在任何国家,我们都希望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明叔亮】6月18日之前,谷歌中国正见起色。搜索市场份额第一次出现提升,新产品如地图搜索、移动搜索、MP3搜

李开复:“放权”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苹果的产品总被视为艺术品,而它们的创造者——苹果的员工们,也颇有艺术家的特质,每个工程师都是天才,都个性十足。因此,我深信“放权”才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我把自己看成公司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先从高层那里理

《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前言:关于本书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2009年3月的一天,在华侨城92度咖啡馆,林军和我聊起2000年他如何“混进”李开复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与李开复合影的趣事,突然他停了下来,若有所思:“要不我们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的书吧。”这就是这本《李开复:从心选择的

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四)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我做了,我试了,我不会在我70岁的时候因为看到Google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后悔没有在我43岁那年写这封E-mail,不会后悔为什么我写好了E-mail却没有勇气发出去。”  应该说从1998年到2000年,这段日子是李开复在

李开复:“叛逆”让我不断成功(三)

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因为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华人研究员、同时也是李开复的校友兼好朋友的黄学东的极力动员与推荐,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华人,更主要是因为“他既懂研究又懂管理”。如日中

声明:《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三)》为网友忙着老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