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加冕的“主妇”



     82岁的加拿大克林顿镇老妪艾丽丝·门罗竟然没有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长途—她出门去了女儿家并且还睡着了。瑞典文学院的秘书以为,作家们在这一天都有足不出户等电话的习惯。

  这位笔耕逾半个世纪的女性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艾丽丝·门罗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也成为了加拿大首位诺贝尔文学奖折桂者。

  在门罗得奖后的次日,她的好友、74岁的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英国《卫报》撰文称,“门罗女士获得诺奖的道路并不平坦,她的写作建立在一种长期的‘失败’之上。”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另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

  在获奖之前的多年,门罗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西方评论界曾视她为那类崇高的但可能得不到诺奖的作家,这是一个很卓越的类别,其中包括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当然还有契科夫。终于,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让艾丽丝·门罗成为遗珠。

  漫长的写作排练期

  门罗的人生堪称一个家庭妇女的文学逆袭。1931年,门罗出生于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休伦县温格姆镇—该地日后成为她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

  与契诃夫类似,门罗的幼年生活不太幸福,她的父亲从事狐狸和貂的养殖,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9岁这年,母亲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家境清贫的门罗在上学期间,做过女招待、烟叶采摘工和图书管理员。

  西安大略大学提供的奖学金让门罗有了机会及借口“逃离”这个家庭。“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我母亲已经无法自己穿衣服、自己梳头发。人们年轻的时候,想象不到残废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觉得总会想到办法克服难关。但当我年纪渐渐变大,我能想象到那种情形,也开始同情母亲。”2012年门罗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这样回忆。

  两年之后的1951年,年仅20岁的大二女生艾丽丝便选择了退学,嫁给了她的同学詹姆斯·门罗—只因“他愿意带我去西海岸”。

  这些经历,可以在国内目前唯一出版的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中找到影子。在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三个短篇小说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

  叛逆的结果是寂寞。婚后的第二年,她的大女儿出生,随后她又生了两个女儿,不过,二女儿在出生后不到一天便不幸夭折,1966年又生下第四女。对于门罗而言,这种生活有着令人窒息的氛围。

 艾丽丝·门罗:加冕的“主妇”
  婚姻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生活环境的变迁。婚后的她跟随丈夫离开安大略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他们先在温哥华居住,1963年又到了维多利亚市,并在那开了一家门罗书店—该书店目前仍在经营。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门罗太太是个标准的家庭主妇。她会忙里偷闲,趁孩子睡了,或者午睡,或者不用照看书店的任何机会,写上一句半句,“我不会打桥牌,不会打网球—这些很多人都在学习的东西。我很羡慕,但是觉得没有时间学,不过我总有时间望着窗外。”

  在日后的回忆中,门罗表示,作为苏格兰后裔,家族几乎每一代都出过作家,所以她得出结论,“苏格兰人无论多贫困,最无法放弃的就是阅读本身”。

  在门罗所处的时空中,要诞生一个文学之星的几率近乎于零。“乘孩子们午睡时写作是很难的,我不敢讲这个大话,现在的女人恐怕也做不到。这是我年轻时最艰难的地方。但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挺不错,因为那时我并没真正做好写作的准备,只是‘排练’而已。”

  门罗最初的写作举步维艰,在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前,她无数次给出版商寄出小说手稿,这些手稿都在几周后被退回到她的邮箱。

  这些经历让她变得不那么自信。1994年在接受《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好在以前和文学圈不熟,不然,她可能被那些高谈阔论吓得不敢写了。

  “真正的问题是写作本身,我常常写不好。我也经历了写作的‘学徒期’,提笔最初我从未想到会如此困难。幸运的是,当时有一个关于‘寻找加拿大文学’的激烈讨论,多伦多那些关注的目光,将我从困境里挽救出来。”门罗在《纽约客》的访谈中称。

  直到1968年,37岁的她出版了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这本迟到的作品让她摘得了加国最高文学奖—总督奖。这一年,加拿大国内的女权运动正处于高峰。

  1972年,离婚之后的门罗回到了出生地安大略省,成为西安大略大学驻校作家。当时的门罗偶尔会穿梭于各种舞会,在这样的舞会里,男人和女人相互暧昧而不必谈婚论嫁。四年后,门罗嫁给了杰拉德·弗雷林,弗雷林是她大学时的老友,两人重逢时喝了三杯马天尼,之后便决定结婚。

  门罗的现住处克林顿镇是一个3000多人的小镇,是弗雷林的故乡,离门罗的出生地温格姆也很近,她笔下的不少故事均以温格姆镇的人事为原型和背景,并从中榨出各色人等皮袍下藏着的内心黑洞。

  远距离地观察一切

  中国文坛一直高度崇拜长篇小说,写短篇的门罗因此长期被忽略。如果没有在2009年获得国际布克奖,她的作品或许仍不 会在国内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入围国际布克奖的作家包括2001年诺奖得主奈保尔和2010年的略萨。

  在国际文坛中,门罗的地位早已确立。1978年,她的第四部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再给她捧来了一座总督奖,1986年的《爱的进程》则为她带来了第三座。上世纪80年代起,每隔几年的短篇小说集为她带来世界级声誉。

  除了1979年到1982年间,门罗大部分时间一直隐居在克林顿。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门罗曾随首批加拿大作家代表团到访中国,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丁玲曾与其见过面。

  “她是个非常非常低调的人,有意选择不和文学圈子走得太近,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也没有出现在电视上,只接受了有限的几家媒体访问。”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制作人梁彦这样形容,她为上海九久读书人翻译了《巴黎评论》的门罗访谈,这篇两万多字的访谈即将在国内出版。

  门罗的创作基于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她对人性的感受,“她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浓缩性,每一篇四五十页的短篇,让别的作家来写,也许能敷陈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83岁的翻译家李文俊在《逃离》的译后记中这样写。

  2008年,门罗长女西拉出版了一本写给母亲的传记《母女的生活》,在书的扉页,西拉引用了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说出全部真相,委婉地”。

  在书中,西拉写出了一些外人不知的作家母亲的写作生活,“我母亲没有参与任何文学社团……周围也有她尊敬喜爱的作家,但她没出去和他们交朋友……原因之一是她很看重自己的工作,整个写作过程那么微妙不确定,她得全力保护,她最不想做的事就是以作家的身份惹人关注。”

  “作为一位艺术家,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巨大的超然氛围,她远距离地观察一切……试着获取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西拉说。

  “来自内心的呼唤”

  早在1996年,美国知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时报书评》评论门罗小说时说,“来自内心的呼唤”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之中,这种呼唤使其作品具有回首往事和自传的特点。

  尽管门罗本人多次否认自己作品的自传性,但厄普代克的论断仍深具眼光。门罗的早期创作多为女性成长主题,故事人物是一些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1971年出版的《姑娘和妇女们的生活》就被认为是以门罗自己的生活为模型写作的。

  50岁之后,门罗开始爆发惊人的创作力。她笔下的人物也变为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有着欲望和遗憾、强大和软弱。

  在1990年出版的《我年轻时代的朋友》一书的短篇《不一样地》中,门罗通过一位中年妇女对往昔的追忆,描写上世纪中叶以来妇女解放运动对道德观念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个体在道德转换过程中所付出的痛苦代价,其中不无门罗自己的心影。

  进入新世纪之后,门罗的写作非常稳固,通常是有新作先在《纽约客》刊登,之后结集成书。她最新的自传体短篇《亲爱的生活》便是如此。

  该书是打开门罗作家生涯大门的一把钥匙,她自己称它们是“关于我的人生,我要说的最初与最终的话,也是最亲密的话”。小说集内的前十个故事回顾了安大略省的小镇风情,而最接近传记色彩的四个故事保留到了最后。在这些小说的最后一段里,门罗这样写:“母亲生病临终之际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出席她的葬礼。当时两个孩子还小,在温哥华无人可以替我照看他们。我们几乎付不起旅费,丈夫又一向鄙弃正统的礼数,但为什么要怪他呢?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说过一些不能被原谅的话,也说过我们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瞧,屋子里的大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位女性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们分别是2004年的耶利内克、2007年的多丽丝·莱辛和2009年的赫塔·米勒,这三位得主的一个共同点是作品中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政治倾向。

  与这三位女性作家相比,门罗的小说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如果要硬抠政治的话,她作为苏格兰后裔的族群身份,会时常在她的小说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但这种身份政治,也只能算是一种小政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撰文分析。

  门罗最喜欢的作家是美国作家尤多拉·韦尔蒂。韦尔蒂终身未婚,深居简出的她,从16岁起就一直住在美国的南方小镇,她的小说永不厌倦地描写着美国南方小镇里的生活。

  门罗也永不厌倦地写着加拿大小镇的生活,“门罗小说提到的小镇是加拿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最早的拓荒者、移民群体的延续—有自成一体的文化习俗,小镇文化之于加拿大,就像美国南部对于整个美国的感觉,是加拿大特色的一部分,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加拿大文学的特色,但门罗是从加拿大的根儿上出来的。”陈晓明说。

  与韦尔蒂类似,门罗擅长把庸常生活中那些细碎的裂缝写得心惊胆战,一次地下室漏水留下的是斑驳泥泞的人性,她似乎不经心地一指:“瞧,屋子里的大象。”

  门罗小说的多数主题是典型“门罗式”的:爱、秘密、背叛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文字简约精当,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像《逃离》里的中年妇女,无处可逃。

  “有时候,门罗的故事让人觉得画布很小,时间通常局限在人物一生,地点不脱她熟悉的安大略小镇,人物勉强可以坐满一张普通餐桌,好像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类似的人物、情节和时空背景,固定的几位演员在那里走换,电影开始你觉得已经看过,而且不止一次,一旦开始情不自禁又陷了进去—有意思,你告诉自己,看完了只觉若有所思,回味无穷。”台湾作家张让说,张让是台湾出版的两本门罗小说《逃离》(台译本书名为《出走》)和《感情游戏》的译者。

  在2009年参加国际作家节时,门罗在与英国作家黛安娜·阿西尔一起畅谈自己的写作时这样说:“一个故事并不像一条前后延伸的公路,可以将人们带往某处……它更像是所房子,你进去,然后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你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房子里。每次回去,这所房子—这个故事,都比你上次看到的包含更多内容。它有一种自身的存在感,一种自身存在的必要性,而不是仅仅为迷惑你或者给你提供落脚之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649.html

更多阅读

dnf爱丽丝的觉悟任务攻略 爱丽丝的觉悟4

dnf爱丽丝的觉悟任务攻略——简介说起来惭愧,DNF85版本出现都这么久了,现在才和大家分享这篇经验。dnf爱丽丝的觉悟任务攻略——工具/原料大晶体dnf爱丽丝的觉悟任务攻略——总述:dnf爱丽丝的觉悟任务攻略 1、艾丽丝,一个魔法师家族的

转载 吉他版《献给爱丽丝》演奏提示 献给爱丽丝吉他教学

原文地址:吉他版《献给爱丽丝》演奏提示作者:龙岩吉他协会吉他版《献给爱丽丝》演奏提示《献给爱丽丝》作曲:贝多芬(Ludwig vanBeethoven,1770~1827)。调性a小调,节拍是3/8。《致爱丽丝》原是钢琴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

《圣诞玫瑰》与《罗生门》: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结局

《圣诞玫瑰》作为杨采妮华丽转身,由演员转变成导演的处女之作,故事算是有惊喜,然而在台词、剧情完整度和故事的叙述方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瑕疵,观众们给出六十分的评价算是中肯。《圣诞玫瑰》讲述的是身患残疾的钢琴教师李静(桂纶镁

《逃离》爱丽丝·门罗作品 爱丽丝门罗作品下载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2013年10月11日09:59新浪读书微博我有话说(5人参与)《逃离》《逃离》(RUNAWAY)是爱丽丝·门罗2004年的作品,全书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的3篇互有关联。“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

声明:《艾丽丝·门罗:加冕的“主妇”》为网友颓废为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