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IT产业的30年品牌之殇(一)



  2008年,早春二月,气温已经飙升至13摄氏度。北京到处沉浸在奥运来临的气氛中,各大IT厂商也纷纷搭上奥运概念,“科技奥运”为主题的活动愈加密集。

  时光往回倒退13年。1995年8月的深圳,天气异常闷热。

 中国it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IT产业的30年品牌之殇(一)

  在八卦四路刚开张不久的香港美食城里,两个中年男人相对而坐。

  他们后来成为中国IT产业两个时代的分野。

  他们中,一个是北京的大公司四通集团的总裁段永基,一个是深圳的小公司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多年来外界一直没有机会了解。当时四通集团仍然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民营科技企业,而华为的实际员工数只有800人。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任正非心里,四通是个既神秘又令人羡慕的企业,段永基则是领导这个名震海外的企业的高人。

  当时的任正非并不会想到,两年后,他会改称段永基为“败兵之将”;华为也从四通手中接过了飘扬了10年的民营企业“品牌”大旗。

  死于改制

  多数中国企业都会涉及到“出身”的问题。而在中国IT业发展进程中,包括长虹、TCL、华为、联想、方正、长城都曾经饱受“出身”困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走不出来的企业,哪怕在技术与市场上拥有优势,也不足以保全企业前途。

  2002年6月,国内管理软件知名企业利玛软件公开爆发的一场投资者与创业者之间的激烈冲突,把转轨时期的“出身问题企业”的矛盾演变成一个行业话题。利玛软件前身是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注册的一家企业,在接受了家具企业光明集团的控股之后,遭遇到事业单位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冲突、资方与劳方的冲突、企业财务审计制度与散漫的管理制度的冲突等等。从某种角度讲,利玛是一个难得的转轨企业的范本。

  两种制度与文化相较量的结局是企业的衰落。在当时,利玛软件曾经被认为是有希望在短期内超越用友、金蝶的管理软件企业,技术不差,又获得了来自传统行业的投资,没有比这更好的状况了。然而,制度转身不成功,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失败。

  中国IT产业“制度转身”的成功范例当属联想集团与TCL集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都面临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众多创建于那一时期的IT企业,都几乎与高校有过科研成果产业化合作。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联想、方正、同方、紫光、北大青鸟、北大未名、北大资源、交大铭泰、浙大网新等,形成了中科院系、北大系、清华系、交大系等诸多流派。

  与这些尚且活跃在市场的企业相比,制度转身不成功的企业吃尽了苦头。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从公有体制(国有、集体、乃至事业单位)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矛盾,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IT品牌纷纷消失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北大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指出,1984年创办的企业,不是国有就是集体所有,都会面临体制的问题,而多数企业在发展起来之后,都因为制度束缚而错过了做大市场的最佳时机。

  1999年,科龙电器年销售额达56亿元,利润高达6.3亿元。

  然而,在从集体所有制转向股份制之后,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并未旁落,即使在上市之后,也并未把科龙从根本上变成一个真正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估值问题、管理层股权问题等,地方政府不放权,直接干预企业战略决策,导致科龙错失良机。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哪个问题都是科龙在既有框架中无法解开的死结,终落得只以区区9亿元就贱卖自己的结局。

  死于人治

  作为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制造者和曾经的第一大电视制造商,长城与长虹都曾有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在改制进程中的缓慢,包括企业决策制度、领导人制度的不健全等等,都是阻碍其成为产业领袖的重要原因。在辉煌时期,长虹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曾经高达42%,然而,由于国企的委任制度使得倪润峰在影响企业存亡的重大决策上做出了错误决策,而企业内并没有提供当领导人做出错误决策时的纠错机制,这直接影响到长虹的前途。

  中国计算机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市场化运作,在产生了一大批风云企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风云人物。在市场化运作体系和计算机工业体系未建立起之前,领导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前途。

  建立起法治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是迈向市场化的中国企业都会面临的一个制度门槛。“企业是一个人管,还是一群人管”的问题,曾经困扰了很多IT企业。巨人的史玉柱、托普的宋如华、爱多的胡志标、创维的黄宏生等等,在打造企业的过程中,曾经将一己之力发挥到极致。在很多情况下,领导人等同于企业决策机构,使很多企业出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情况。

  在历史上,长城的王之、联想的柳传志、方正的王选、海尔的张瑞敏、长虹的倪润峰、华为的任正非都不得不扮演这样的角色。而在中生代企业中,熊猫手机的马志平、实达与长城的吴庆生、沐泽的余立新、爱多的胡志标、恒基伟业(商务通)的张征宇、科龙的顾雏军、巨人的史玉柱更是不得不背负起企业衰落的责任。

  托普集团董事长宋如华更是一个传奇中的传奇,托普鼎盛时期先后收购了上市公司原川长征(后改名为托普软件)、金狮股份(后改名为炎黄在线、炎黄物流),还在香港创业板运作上市托普科技,27个托普软件园遍布全国,圈地1.4万余亩土地。在宋如华出逃的最后时刻,2002年,托普软件还在全国打出广告,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引发业界广泛质疑,托普随即公布了巨额亏损的财务报告,银行与地方政府纷纷倒戈,托普帝国轰然倒塌,宋如华本人被冠以“骗子”的名声远走异国。

  “从品牌的角度讲,领导人的形象几乎等同于企业的形象。”北京BrandMan品牌顾问董事总经理梁虎指出,很难想像,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留给公众的形象是不诚信、总是撒谎,他所领导的企业能够健康经营下去。

  很难想像,托普集团乃至宋如华还可以东山再起;也很难想像,如果一家公司的领导人没有优秀的特质,企业可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6595.html

更多阅读

红豆男装是几线品牌 中国男装札记之红豆(一)

系列专题:中国男装品牌相对于李如成背靠“中国男装行业霸主”雅戈尔而倍受关注,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服装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叱咤中国商界的杉杉控股郑永刚而言,联手缔造了红豆集团辉煌的周耀庭、周海江父子则显得低调、稳健。

网络游戏植入营销 日化植入营销——穿透市场的百厉之剑(一)

日化植入营销——穿透市场的百厉之剑(一)“植入式”营销概念已不鲜见,无论是模块说、切割论还是资源整合概述,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嫁接,而未深入根土,更未贴近日化行业实际形势。当前,外资日化大军压境,雄霸高端,占据资本、技术及品牌传播优

盲目的 英文 中国女装延伸盲目 区域品牌不易突破(一)

系列专题:中国女装品牌       太平鸟的成功在于她紧紧抓住整个产业的一头一尾,“用设计引导市场、用市场升华设计”,进行“轻资产”改造,主攻品牌、设计与营销FromEMKT.com.cn这些看不见的无形资产,并将其集聚到“时尚”一个点上

中国服装品牌 中国服装品牌“未来猜想”(一)

       30年岁月荏苒,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有服装变迁,也看到中国的服装行业一路走来,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标本。   我们看到了中国服装产业的突飞猛进,也看到了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迅速崛起。然而,发展了30年的中国服装品牌,

声明:《中国it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IT产业的30年品牌之殇(一)》为网友袖手天下睨苍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