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常务理事、北大PE投资联盟理事长、赛富基金合伙人郑昌幸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业板的推出给了私募股权投资很好的退出渠道,但仅有创业板是不够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也迫切需要非IPO退出渠道。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未来PE成功的一种重要模式。
迫切需要非IPO退出渠道
中国证券报:创业板首批上市的十家企业中不少都有创投的身影,您认为创业板的推出对创投有何促进作用?
郑昌幸:创投对初创企业是很好的支持。不仅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也能提供很多资源支持和规范的管理经验。
目前的市盈率达到50倍,显然这是比较高的。当然,很难说什么样的市盈率合适,这通常取决于行业和企业的成长性。目前来说,医疗行业、消费品、农业、新能源、教育、TMT都具有比较多的机会。相对于新能源,节能减排更加现实,能更快地体现其价值。3G在游戏、在线教育等增值服务方面,以及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肯定也有机会。
创业板让创投多了一个退出的通道,但是相对来说,创业板的体量还是比较小。我个人认为,除了创业板,中国也迫切需要非IPO的退出渠道,如柜台交易市场。中国的投资人有很多种,各自的投资偏好也不一样,有的只需要赚一定比例的利润,需要短时间的退出,那么其所投资的项目不一定要等到上市,只要达到了其期望值,投资的项目就可以由别的基金来接盘,这样就有了一个接力棒的机制,对中国企业会是很大的促进。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国内的PE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引导基金带动民间投资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PE应如何把握政府去年底推出的四万亿投资带来的机会?
郑昌幸:四万亿投资主要是“铁公基”项目,对于拉动内需而言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效果。我们希望四万亿贷款里能拿出一部分作为引导基金,通过PE的方式,既拉动民间资本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又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举例而言,1元钱的引导基金,民间投资就可以拉动2-3元,PE投入企业中一般占20%左右股份,又是5倍的放大,这样的企业在上市以后又是十几倍的放大,所以,引导基金带动民间资本,可以带来接近上百倍的乘数效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投资进入中小企业,对于改善就业也提供巨大帮助。
现在各地在运作的政府引导基金,出发点更多的是从本身、当地来考虑,对当地经济有一定拉动。但其本质仅是提供优惠政策,而非真正的引导基金。在做了地域、行业以及体制的限制之后,基金管理人已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不能做到回报最大化。
“资本+资源整合”的新模式
中国证券报:PE投资的格局经历了这一轮金融危机是否发生了变化?
郑昌幸:经过去年金融危机的洗礼,PE投资比以前更加谨慎。一般来说,投资的项目退出周期是3-5年。这次的经济危机让很多投资人看到了波动的出现,所以未来的投资将更加理性了。
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资本说话的时代,资源尤其是资源整合能力更为重要,“资本+资源整合”将成为未来PE成功的重要新模式。
中国证券报:北大PE投资联盟最近很活跃,听说红杉资本沈南鹏也加入了?
郑昌幸:北大PE投资联盟是由北大PE何小锋老师的一些学生发起成立的。由于顺应了市场的高度需求,发展非常迅速。“北大”的成分在淡化,“投资联盟”的成分在加强,越来越多的非北大PE大腕在加入,除了近期加入的红杉资本沈南鹏外,方源资本唐葵,联合证券盛希泰,平安资产庄汉平,建银国际杨弘炜等也加入了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