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起程访问沙特阿拉伯以及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非洲四国。
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出访前透露,访问期间,我国会向非洲国家提供新的援助,有关具体事宜正在协商。这就兑现了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我国宣布对非援助在3年内翻一番的承诺。
“出访体现了危机时刻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坚定支持,促进国内企业出口目标市场和对外投资目的地的多元化,将为国内企业的对非投资项目营造更加稳定的经济政治背景。”2月10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非发展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邹恒甫博士,在他看来,目前正是我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机会,当然挑战依存。“对新兴市场增加投资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而且也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和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
设立于2007年的中非发展基金,是我国政府在2006年中非论坛上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做出的8项政策措施之一。其按照市场化要求和股权投资基金规则经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和第一支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
注意新兴市场投资三大风险
《21世纪》:现在,胡锦涛主席正在非洲进行访问,“经济”成为本次外交活动的热点。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会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邹恒甫: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外交活动,对国内企业的对非投资是有着积极影响和带动作用的。
不久前,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减少对非洲的援助,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四国,进一步体现了危机时刻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坚定支持,促进国内企业出口目标市场和对外投资目的地的多元化。也将为国内企业的对非投资项目营造更加稳定的经济政治背景,使国内企业在非洲东道国的各方面利益更有保障。此外,在国家层面上加强与非洲国家间的沟通,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本身可以为在非投资企业预见和规避部分政治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21世纪》:你刚才提到风险,那么如何规避直接投资中的风险呢?
邹恒甫:直接投资中的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相对于发达国家,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之处,较为突出的是政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等。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少数国家政局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宗教、种族冲突时有发生,甚至爆发内战。政治不稳定因素会导致项目被迫中止或违约等情况的发生,损害投资者利益。对于投资目标国应当在全面调查和评估其政治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审慎选择,并密切关注投资国的政治局势。
在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政策法规环境仍然不够完善,投资、财税政策不够清晰、稳定;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力。因此,需要对投资国的政策法规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审慎选择当地合作伙伴,寻求与中国政府驻当地机构的合作。
由于部分非洲和拉美国家发展水平低,经济规模较小,经济结构单一,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局势变化的影响。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容易发生通货膨胀。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其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冲击。这类市场风险需要投资者关注经济周期、产品价格周期的变化,把握时机,减少损失,获取收益。
对非投资,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21世纪》: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从新兴市场抽离资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机会抑或是挑战?
邹恒甫:根据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有关分析,金融危机会使西方国家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和援助减少,非洲的侨汇也可能减少目前,发达国家迫于国内的不利形势从新兴市场抽离部分资金。在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这给国内企业投资非洲可谓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去把握。
从机遇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矿业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期,矿产品价格进入低位,使以出口矿产品为主要外汇来源的国家外汇资金更加紧缺。非洲对外资、外援的需求更迫切。这就为我国国内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内部分产业生产加工能力的富余,增加了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和压力。从目前看,非洲是我国比较理想的投资地。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抽离资金可能导致非洲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而导致非洲国家缩减或推迟一些项目的建设,如基础设施投资。同时,近期石油、矿产以及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可能给投资于石油、矿产等相关领域的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相关产品的价格在长时期内没有回升到合理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可能蒙受重大损失。当然,从长期看,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仍是上涨趋势,这方面的风险是可以规避和控制的。
《21世纪》:中国填补西方撤资新兴市场的真空后,会为未来全球经济格局带来哪些影响?
邹恒甫:最近几年中国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年底,中方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50亿美元。
对新兴市场增加投资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而且也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和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非洲、拉美等地对中国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设备和技术也普遍适应它们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投资具有更适合当地的技术优势。
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既符合这些国家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国内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投资也将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贡献,从而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
中非基金四大投资领域
《21世纪》:大家对中非基金还不是很熟悉,有人认为你们承担了部分国家使命,是这样么?
邹恒甫:中非基金是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对非8项政策措施之一,是支持中国企业开展对非合作、开拓非洲市场而设立的专项资金。2007年6月26日国务院领导揭牌,中非基金正式开业。
中非基金是我国政府全面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举措、新方法,它弥补了传统模式下无偿援助和贷款之间的空白,在不加重非洲国家债务负担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21世纪》: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非基金对非洲的投资是会提速还是减速?
邹恒甫:中非基金的投资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根据董事会确定的投资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自主选择,按照投资决策程序独立进行投资决策。
中非基金对非洲投资进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投资环境的合宜程度,投资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等因素,公司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投资流程和项目评估体系。
至于投资是提速还是减速,取决于此次危机对非洲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实际具体影响,中非基金对非洲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改变。
中非基金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有助于推动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改善非洲民生的行业和领域,重点支持四大方面。一是农业和制造业,是中非基金优先支持的领域,通过支持这些领域和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增强经济“造血”机能;二是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比如能源、交通、电信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三是一些需要中非基金支持、对当地发展有利的资源开发项目,包括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等;四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办的工业园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