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副主任、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副主任,《互联网周刊》主编、《财经界》杂志特邀主编,国资委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曾获 2007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中十名"启蒙者"之一、2007年"中国传媒思想贡献奖"、2006年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化论文大奖一等奖、2008年中国信息经济学家年会论文一等奖。1999年北京青年报财富人物、1999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
访谈精彩语录:
·现有的网站从商业的标准来说是其实不需要这么多,可能会在这个“冬天”淘汰一大批,我相信真正好的网站会熬过这个“冬天”。
·要把握“人肉搜索”的界限,把单纯网上的人、介于网上网下的人、单纯网下的人分开。单纯网上的人是发现出来的情况,动员网下的人去打探,值得关注是他们采用哪两种规则, 一个是狗仔队的规则,另面一个是私家侦探的规则。
·互联网下一步是向泛载网络方向发展,再下一步会向生物网络、人体网络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的“冬天”是机会 真正的好网站会“过冬”
主持人:近期《南方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过处,互联网企业百态皆现:有压缩成本、减员增效以维持生计者,有临危不惧、敢于一搏之独辟蹊径者;有月入不到100元仍在苦苦支撑的大无畏者,也有逆势而动、出手诡谲的广告提价者。它的题目也起得非常好,叫做《断粮的冬天网站众生谁先倒下》,您怎么看待互联网目前的“冬天”?
姜奇平:我觉得应该分成几种情况来说。有一些网站不仅没有倒下,反而会因这个“冬天”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视频网站很多都受到了很影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会比较好过些,中游和下游的网站日子可能就不好过,因为外面的需求减少,就会处于很大的困境之中,确实存在着“过冬”的问题。
对于现在网站而言不排除存在泡沫现象,虽然淘汰的现象不太明显,但是他们会被淘汰,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劣质品”。所以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淘汰很多网站,而是要给一些真正好的网站提供机会,让他们存活下来。“冬天”其实是一个商业机会,我认为,现在的网站从商业的标准来说是不需要这么多,应该淘汰一大批,真正的好网站会熬过这个“冬天”。
一些视频网站裁员也很正常。过冬的时候,最优秀的网站也存在节省成本的问题,因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这种收缩是属于策略型的收缩,并不是网站不行了要倒闭,就像蛇一样,它要冬眠,但并不一定是要死了。我认为视频分享网站,前一段时间有点过度膨胀了,大家都模仿一拥而上,缺乏自主创新。但是我还认为现在视频网站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在的视频网站全部是B2C模式, 在企业的视频应用、政府的视频应用有很大市场,从发展规律来看,商业模式都会出现B2B向B2C的发展。
B2C都已经集中到媒体方面了,现在的B2C是冲着节省交易费用、节省服务去发展的。除了有媒体的模式,还要有商务的模式,要和各行各业的消费应用结合起来。比如说现在各种所谓的会议论坛完全可以利用视频。我觉得这个“冬天”应该把一些脑子不开窍的人都淘汰掉,最后让市场决定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所以“冬天”不完全是坏事。它是市场经济加速过程。
姜奇平:未来互联网媒体将和卖场融为一体
主持人:互联网未来几年您觉将向哪方面发展?
姜奇平:互联网整体的发展是一个问题,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互联网要整体发展,我认为要向着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人体网络“三合一”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互联网都是非接触式网络,都是通过计算机间接地去连接,将来有可能是我们一握手信息就交换了,新的技术是芯片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到了办公室可以联网,路上也可以联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能联网,如果这个网络长在了你的身体上,那么又会是什么情况?
再比如说,有人说未来碳计算可以代替硅计算,我们的意念就可以直接控制鼠标,现在已经完成了鼠标的上下左右变换。伦敦实验室将来有可能会把大英百科全书变成液体,一针打进去,这就是未来接触式网络的特点了。
互联网下一步是向泛载网络方向发展,再下一步会向生物网络、人体网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向智能的方向发展,以后就不会有推广技术了,因为所有的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首先要以你消费者个人的需求出发,就是所谓的“拉技术”,你想到了这个以后,别人就是类似于导游和导购的模式,他们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那个时候的产品会多元化,大家都帮助你进行选择,给你导购,前提是建立在我对你的理解上进行的。
另外,互联网会导致社会生活的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说结构简明化了,在企业和市场模式下出现了社会网络,人们会在家办公,这种在家办公就会“回到了”原始社会,周口店的猿人也是在家“办公”,城乡的差别也会趋于减少。人们都会出现高度的个性化,我们现在要实行个性化就会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将来在照顾大家利益的同时使更多的人的个性化的东西得到发挥。
对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我有一个比较具体预测。互联网既是媒体,又是卖场。过去卖场是卖场,媒体是媒体,将来完全是一体的。传统媒体依靠广告方式生存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告模式是一点对多点,它会带来形象广告,这种广告会特别的突出,要求和文章的消息内容匹配。未来会出现99%的不打广告的企业打广告,这个时候的广告不是形象广告,而是营销广告,也就是说一对一的广告。知道最后的东西卖给谁,是一对一的营销,就会出现营销广告的大普及,和主流媒体相对的就是“客流媒体”,既然能表现出我对别人的不同,商家就可以直接打到具体的消费者,会出现分布式的广告,有人叫做“窄告”或者“一对一广告”。 比如说现在淘宝网已经把阿里巴巴融入进去了,这是在卖场做的,而不是在媒体做的,将来卖场和媒体就是合一的。在日本现在已经开始出现这个苗头了,他把媒体办在商场打折券里了,就是一对一的给你提供信息汇举,将来可能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网络时代,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隐私?
主持人:近几年“人肉搜索”在很多新闻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不管结果好坏,但确实是极大地影响了舆论导向,也有很多人提出这种“人肉搜索”的负面效用,比如说对当事人的隐私的曝光,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拥而上等等,您怎么看?
姜奇平:“人肉搜索”的实质就是隐私权的问题,成熟地考虑隐私权必须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涉及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另一方面,涉及的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外,还涉及到公众的知情权。这个界限在哪里呢?如果你是个公众人物,隐私权就会受到适当的限制,公众的知情权应该得到更大的满足,比如说纽约州长嫖娼,如果这是一个普通个人而不是州长,披露这种信息是侵犯了个人隐私权,但因为是州长,公众有监督权,所以他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隐私权。
再有,美国隐私权保护组织和美国的网站是处于对立之中,我觉得他们最后的平衡点就是隐私权是否经过对方同意,有的人愿意披露自己隐私,有的人介意。把这个规则还原到我们的“人肉搜索”,首先,被搜索的人是不是公众人物是主要问题,我们看到很多人疯狂去追逐某一个人的时候,就变成公众事件,形成了大众某种共识,这样他们会继续搜索。我认为要把握几个界限,把纯网上的人、介于网上网下的人、纯网下的人分开。纯网上的人发现搜索对象,动员网下的人去打探,值得关注是他们采用哪两种规则, 一个是狗仔队的规则,另面一个是私家侦探的规则。因此我认为应该区分地对待和处理。
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隐私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声明自己的隐私权,比如你受到了侵犯,应该声明这属于我的隐私,如果他们再侵犯的话应该如何如何。个人如果不同意别人就不能去侵犯你隐私了,把握好这样的原则就可以把事情引上正轨。还可以让有资质的商家进行这类的搜寻活动,至少可以进行管制和规范,比个人的无序状态好一些。
“网络推手”其实是一种传统手法的现代应用
主持人:还有一个被大家熟悉的网络词汇叫做“网络推手”,比如说“天仙妹妹”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甚至也有很好的利益收入。但是也有人提出它的底线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姜奇平:我觉得“网络推手”是用新的技术手段按照传统的行为模式进行。互联网是多点对多点的,但是“推技术”是一点对多点,是传统的传播模式,只不过是在网上用一点对多点进行传播的。实际上是对舆论具有强烈的操纵性,比如说至少有一点在传播的过程中,别人不知道是有人在后面推的,都要伪装成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但是显然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所以对信息进行强烈的加工,并且用“推技术”进行发展。性质搞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在推技术和拉技术中,我觉得拉技术更符合互联网的个性,也就是说,过去推技术推不开,最后变成拉技术,拉技术更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规律,用户会更加主动一些。
其次,属于一种传统手法的现代应用。原来是在传统媒体一对多点的炒作,现在变成了网上的策划和炒作,但是在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这是符合道理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如果操作“天仙妹妹”的时候,后面还附有一个规则,受众马上就不会那么跟从了。
再次,作为一个商业模式将来它有没有发展潜力呢,我认为这个东西有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一次两次可以,但是如果普遍化的都去做,恐怕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在局部来看可能比较合理,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就不一定合理了。如果你强行的让读者的注意力按照你策划的想法去运作,这本身就会别扭。因为它具有不固定性,如果你成立了一个“网络推手”公司想上市,我觉得没戏,因为你到了下一个模式的时候可能就不行了,这些东西不可能稳定的去复制,如果就是玩玩就无所谓了。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会有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到今年为止,中国互联网已经二十一岁了,历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这些年,尤其是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您觉得最突出的问题都有哪些?
姜奇平:互联网已经涉及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首先,我认为互联网非常重大的贡献是为新的增长方式提供了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因为改革开放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信息化或者说是以互联网代表的信息革命主要是提供的是先进生产力,主要贡献就是新的增长方式。
其次就是互联网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过去都是在工业化时代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现在向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大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灵活,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系统和经络疏通了,系统变得更灵活。小企业通过做小也变得更灵活。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互联网对于传统产业也进行了改造,传统产业鼠标加水泥的结合,使我们传统企业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化了,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了。
但是我觉得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观念的转变问题。现在很多人主要从技术角度去考虑互联网,认为网络只是技术网络,其实技术网络会带来社会网络的变化,会带来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比如说原来大规模“定制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可能是趋同的。现在,个性化的生产方式要求我们的产品要定制化,很多人可能对这种个性化现象难以理解,这些人的观念因此需要转变。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如果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互联网社会,薄弱环节还是环境营造的问题。互联网和以往的工厂形态不一样,如果不联网,不把自己融入整个环境的话,单独的一个节点是难以生存的。环境的营造对于互联网是非常重要。首先,我们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其次,社会服务还跟不上要求,本来我们的服务业和国外相比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再有,政策环境问题,要随时调整过去政策中不适应的部分,因为我们过去很多政策都是在不是在互联网时代出台的,所以出现新问题了,如个人开网店问题等等。因此,法律要跟上,管理也要跟上。
第三、我们现在需要自主创新。一方面强调技术创新,因为现在互联网存在很大隐患,我们很多基础技术都是建立在美国技术之上,我们自己独特的技术在哪里?如果别人给你搞一个黑屏,可能我们所有的计算机都完了。根源就是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自主创新还有另外一种含义,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我们从古代就讲经络,经络是人体网络,将来到了“传感网络”的时候,就会出现技术网络、社会网络、人体网络“三合一”的情况。西方人最搞不清的就是经络了,中国人不会像西方那么去思考,想要分成原子什么的,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交往,我们的网络很发达,这种感觉从孔子就开始讲了,孔子讲的就是社会网络,所以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所以中国互联网会有创新的模式,现在我们很多互联网的创新美国就没有,如“人肉搜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