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上升,在憧憬狂热中成熟,在希望发财中毁灭”,这是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约翰·邓普顿的一句名言,他所说的这个轮回在许多股市中都多次上演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台湾大泡沫》(The Great Taiwan Bubble)是当年参与台湾市场的一位基金经理——美国人Steven R.Champion在亲历了台湾股市跌宕起伏之后写成的一部著作。
其中的一些场景,看起来似曾相识。书中描述道,在某些交易日里,台湾牛市的力量似乎只有交易的涨停规则才能够限制,在11月的某一天,市场上涨了590点,也就是6.5%。全部的185只上市交易的股票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达到7%涨停限制的就有175只。“处于这样的市场中,你买什么股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与到了这个市场中”,泡沫膨胀的速度之快,使得股市成为了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名副其实的大赌场。
快速的赚钱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台湾大牛市的顶峰时期,每一天,有超过200万人,也就是台湾总人口的10%,穿过大街小巷来到他们喜爱的交易大厅买卖股票。这些人当中有家庭主妇、出租车司机、大学生、酒店舞女、老师、和尚、退伍军人。“如果有人受不了压力,需要休息一会,他可以到楼下的餐厅里买一些饼干,幸好有电脑和电话的普及,即使在楼下的餐厅,这些投资者还是可以下单买卖股票,而并不会错过任何的交易时间。”
极端时期甚至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政府机构在交易时间里空无一人,台北公共住房部、工人保险局、台北环境保护局在交易时间里直接停止服务,在交易时间结束后,员工才会陆续回到办公室。小学老师随堂小测的题目是学生家长购买的股票。出租车司机因为害怕错过交易时间而拒绝载客。那些被称作“茶水女孩”、“小妹”的年轻办公室助理们,为了能够去交易所交易股票而辞去工作。
书中还记录到,当时有一位高级官员对此有所思考,他认为,“股票市场的估值已经远远高出了世界标准,而且崩盘已经不可避免。伤得最重的会是那些欠缺专业知识、较晚进入市场而且逃得还不够快的散户。一场市场崩盘也许会成为一场清偿危机的导火索,甚至波及银行”。
无论有多少做多的理由,任何市场都摆脱不了自然规则。1990年2月,台湾股市从最高12682点一路下跌,一路跌到2485点。大盘在八个月内跌去了10000余点,跌得只剩下了零头,跌幅超过80%!但直到大崩盘来临的那刻,许多投资者才真正认识到股市风险的巨大。
在亲身经历了A股市场的急速下跌之后,回头看台湾的这段历史,更加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