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鹅敢死队》(The Wild Geese)是英国于1978年拍摄的老电影,但直到现在看起来也没有过时感。尤其是片头的主题曲,风格独特。中国的歌坛大腕刘欢在出道不久时曾经唱过这首歌,但不知何故在他的专辑里都没有收录。歌中不断重复的唱词:“There is so much to be done--Tell me what more, what more, can we do?”肇示着人类的普遍困境——在急速变化的外界环境面前,我们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为了绝处逢生,我们还能做什么?
这部动作片的剧情并不复杂,但却充满了惊险。一个雇佣兵头子福克纳上校,受一个银行家雇佣,要从非洲某国的一座监狱里劫走被推翻下台的前总统林班尼,作为这个银行家从非洲某国取得铜矿开采权的交换条件。价钱谈妥后,福克纳找到了几个他的生死伙伴,招募了50人的队伍,进行了严酷的战前训练。趁着茫茫夜幕,敢死队空投到了目的地。计划十分周密,进行得也十分顺利。监狱的看守在熟睡中被喷雾毒剂干掉了,一枪未发就完成了劫出林班尼的任务。另一个行动小组也占领了机场,只要等接应的飞机降落就万事大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敢死队的雇主正在同这个非洲国家的独裁者恩多法谈判,新的交易达成了。银行家不再需要林班尼,他下令让接应飞机返航,把敢死队留在原地,让他们被当地恩多法的军队消灭掉,以便省下雇佣费用。
看着已经在跑道上滑翔的接应飞机拉起来呼啸离去,福克纳的敢死队陷入了绝境。他们被雇主抛弃了,求生的本能使他们迅速应变,制定出新的计划。敢死队凭借自己的战斗力,利用手中掌握的前黑人总统林班尼,开向林班尼的领地。按照军师雷弗的新计划,林班尼在他的人民中有崇高的威望,这支小小的敢死队完全可以组织起当地民众,同林班尼的敌人、独裁者恩多法开战。这是他们求生的惟一希望。
敢死队突出了恩多法军队的围攻,来到了林班尼的领地。然而,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当地传教的神父,痛骂这帮战争贩子,因为按照雷弗的计划,这个国家将会陷入全面内战。神父的和平信念使他承担起制止战争的重任。当地的民众为了救出林班尼,不惜牺牲一切也要打仗。而林班尼本人则不愿看到他的人民为他而牺牲,反对开战。敢死队同意让当地部落首领投票决定。最后,投票的结果是放弃战争,敢死队又陷入新的绝境。
山重水复,神父给敢死队带来了新的希望,告诉他们附近的机场有一架飞机。于是,新的计划又出台了,占领这个机场抢到飞机,离开这个死亡之地。
敢死队在恩多法军队的重重围攻中且战且走,如愿到了机场。但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不仅军师雷弗牺牲了生命,而且飞机的油箱也被打漏,必须找到地方迫降,否则就前功尽弃。
这架国籍不明的飞机,载着十几名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战士请求迫降。最近的机场在罗得西亚,然而罗得西亚不许他们降落。这时,福克纳用林班尼的声望求救,当地在核实了林班尼的身份后同意降落,敢死队终于绝处逢生。不久,福克纳找到那个背信弃义的银行家,把他送上了西天。
现实当然不如电影那么惊险,但是,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困境却处处可见。作为管理者,如何在不断的变化面前调整计划,改变策略,这是商业经营的必修课。我们必须明白,无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形势,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完全不变是没有的,只是变化的快慢和程度不同,电影只不过是把生活中的变化集中起来并加大强度以吸引眼球而已。如何应对变化,尤其是应对这种无法控制、突如其来且强大剧烈的变化,《野鹅敢死队》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首先,必须有一支能够应变的队伍。如果你的队伍只具备完成现有计划的能力,那么,你就不能对付未来情况的变化。电影中的敢死队,在那位粗暴而可爱的军士长率领下,进行了魔鬼式的超强度训练。这种能力训练,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需要。按照原定计划,敢死队根本用不着打硬仗。然而,战争的复杂多变使福克纳深知,他必须有一批能够以一当百的战士,否则就凶多吉少。因此,他的训练并不以执行现有计划为限。没有这种训练,就不能造就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对自如。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人员,“万变”的是形势。作为企业,不但要使员工能够胜任现有计划,而且要使员工具有应变技能。只有让员工不断“拓展”,掌握那些眼下看起来“无用”的本事,才不至于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束手无策。在企业的培训中,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拓展训练”,然而,多数都是经理在“拓展”而缺乏员工的“拓展”。这会使能力拓展不配套,经理即使能拿出超前的设想,员工也没有超前的本事。
其次,经理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不管什么应变方案,都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持。管理者要认识到,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资源也是不断变化的。当敢死队被雇主抛弃时,他们除了自身的战斗力外,还掌握了一个重要的资源,这就是前总统林班尼。林班尼的领地和部落,他在民众中的威望和号召力,都变成了敢死队可资利用的力量,于是才有了利用这一资源打大仗的应对策略。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许多时候,包袱也会变成资源。敢死队在突围时,林班尼身体虚弱,无法行走,加上心脏病发作,毫无疑问是突围作战的包袱。但是,一旦到了他的领地,这一包袱就转变为资源。这一点尤其值得经营者重视。例如,新教徒刚刚来到北美大陆时,马萨诸塞的冰雪和石头,成为开拓种植园的巨大障碍,但是,当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时,就诞生了冰淇淋和建筑材料产业。这种在包袱中寻找资源的本事,是对经营者应变能力的考验。
第三,领导人在应变中的道义选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但往往被人看作空洞的口号。实际上,那种不顾道义投机取巧的应变策略,古往今来,都无法获得最后的成功。电影中的福克纳,在发动内战还是放弃内战的选择面前,接受了神父的教训,尊重部落首领的意愿,这使他反过来又得到了神父和当地居民的帮助。如果福克纳不顾道义,靠敢死队的武力强行胁迫民众作战,那么,站在道义高地上的神父和林班尼就会变成对立面。电影中,还有很多情节显示了福克纳的道义立场,比如,他为牺牲的战友在背信弃义的银行家那里讨回公道,承担抚养雷弗孩子的义务,等等。正是这种道义,是福克纳得到了他的战友的信赖。现实中的领导人,如果仅仅靠计谋厚黑行事,鲜有能成大事者。
第四,幕僚对应变策略的设计。电影中的军师雷弗,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参谋。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能够对每一变动的局势迅速提出对策。雷弗的多谋和福克纳的善断,构成了绝好的搭档。而这种配合,是多年的实战经验、互相的了解默契逐渐形成的。现实中的咨询幕僚,如果只有“一招鲜”,与服务对象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应变策略往往会落入纸上谈兵的窠臼。
总之,能力超强的员工,善于利用资源的经理,坚守道义的领导,经验丰富的参谋,是走出“计划赶不上变化”泥潭的基本要素。表面上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然而,真正的力量,往往是这些老生常谈孕育出来的。
还有几句题外话。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总是对雇佣兵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见。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雇佣兵是最能打仗的,不会打仗就没人雇;同理,好莱坞的商业片是最好看的,没人看就是失败。这就是市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