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制 立宪原来不利官



     推行宪政、实行政改,无论对政权、还是对人民,都是大有益处的,唯独对官僚阶层最为不利。这一见解,由回国不久的宪政考察团团长载泽提出,而且是用密折的方式——显然,载泽对这种说法的“杀伤力”还是有所顾虑的。

  1906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四),38岁的体制内改革者载泽,给中央最高核心汇报了他的这一思想。

  宪政好处多

  在他的第一份奏折中,呼吁中央推行政改,以此稳定人心、维护政权,并得到了最高层的肯定。

  这份奏折,日后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而著名。

  这是载泽回国后的第二份奏折,开篇他就说:“窃奴才前次回京,曾据一折,吁恳改行立宪政体,以定人心而维国势。仰蒙两次召见,垂询本末,并谕以朝廷原无成见,至诚择善,大知用中,奴才不胜欣感。”由此可知,在他的第一份奏折中,呼吁中央推行政改,以此稳定人心、维护政权,并得到了最高层的肯定。

  推行宪政的好处,载泽总结为三条。

  第一是“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

  第二是“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平和之邦交,大利二。”

  第三是“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籍,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

  这一说法,与他“旬日”前所提交的第一份密折《吁请立宪折》一脉相承。在那份奏折中,载泽认为,宪政才是国家富强的“纲领”:“总览东西各国富强之策,千绪万端莫不以宪法为纲领。宪法者,明秩序、定纪纲,使举国之人咸受制裁于法律之中,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故国本愈固,君统亦愈尊。”中国的问题,就在于“纲领不举”,只有确立了宪法这个“纲领”,才能“国与家一体,君与民一心”,“人人有合群爱国之心思,人人知纳税充兵之义务,事不劳而集,政不肃而成,上下交资,雍雍成治,各国业行之有效矣。”

  宪政的这些好处,他在第二份奏折中,分解为捍卫政权、推进外交、加强维稳等三个方面的具体作用,并用“利国利民”——当然,此处的“国”指的就是政权——予以总括。

  “最不利于官”

  载泽担心,正因为宪政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将千方百计地阻挠立宪。

  推行宪政,虽然有利于政权、也有利于人民,但是,却有一个极大的障碍,那就是官僚阶层。

  在第二份奏折中,载泽开篇就点破:“旬日以来,夙夜筹虑,以为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

  载泽担心,正因为宪政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将千方百计地阻挠立宪:

  “若非公忠谋国之臣,化私心,破成见,则必有多为之说以荧惑圣听者。盖宪法既立,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其权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优,于是设为疑似之词,故作异同之论,以阻挠于无形。彼其心非有所爱于朝廷也。保己一之私权而已,护一己之私利而已。”

  其实,对于政改“最不利于官”,在11月底驻外使节们的联名上书中也有提及:“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

  这份联名奏折,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会汇编辛亥革命史料时,以《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为名收录,却在文末无端地加了“载泽等”字样,此后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以讹传讹,题名也改为《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对此,学界先贤已有严密考证,可惜考证的流传范围不及讹误,以至于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利国利民不利官”的说法,仍以为是载泽的“首创”。

  大清国的外交官们,对改革“利国”解释道:“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

  而“民间之利”,则在于“租税得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这些“皆公共之利权,而受治于法律范围之下”。

 君主立宪制 立宪原来不利官
  在宪政体制下,当官就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了:“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墨疲  、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在中国特色的官场,“上得而罢斥之”是天经地义,“下得而攻退之”则属于天方夜谭,一旦推行,官员们当然日子难过。“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

  外交官们更指出,推行立宪政改,本是官员们的义务,“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1911年,清廷的皇族内阁。

  不要找借口

  吊诡的是,最为反对政改的,却是最想改变政治面貌——当然必须在他们的主导下——的革命党。

  在载泽提交给中央核心的第二份奏折中,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员们阻挠立宪政改的可能手段是:“顾其立言,则必曰防损主权。”他们不会明目张胆地反对政治改革,却会用政改有损“主权”(君主之权)、有损这个政权的借口,而在“无形”中予以“阻挠”。

  载泽对立宪政改三大好处的论述,正是对此进行的反驳,证明立宪政改“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对君权、政权不仅不会损害,反而是有利的,“立宪之利如此,及时行之,何嫌何疑?”

  载泽又提出了第二个设问:官员们可能会用民智未开、“程度不足”作为阻挠立宪政改的理由。他认为,既然“人民之进于高尚,其涨率不能同时一致”,中央更应该“先宣布立宪明文,树之风声”,应该明确宣布政改,这是必要的表态,是确定道路和方向。以此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心思可以定一,耳目或无他歧,既有以维系望治之人心,即所以养成受治之人格。是今日宣布立宪明诏,不可以程度不到为之阻挠也”。如果非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来宣示改革,则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其知识未完者固待陶熔,其知识已启者先生觖望,至激成异端邪说、紊乱法纪。”

  载泽的第三个设问是,有人可能拿“满汉之别”作为借口,“以为宪政既行,于满人利益有损”。即政改对构成这个政权的核心力量是有损害的。他认为,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方今列强逼迫,合中国全体之力,尚不足以御之,岂有四海一家,自分畛域之理?”在他看来,国家并非是某一个小群体的国家,改革正是要扩大执政基础,“官无幸进,正可激励人才,使之向上”,绝不能“为满人谋一身一家之私”,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不改革等死”,已经成为体制内改革者的共识。上年外交官们的上书中,远比载泽更为尖锐地指出,当下中国已经处于“岌岌然不可终日”的困境,可供选择的突围路径并不多:“言外交,则民气不可为后援;言内政,则官常不足资治理;方练兵,则少敌忾同仇之志;言理财,则有剜肉补疮之虞。循是以往,再阅五年……棼然交集,有触即发,安危机关,岂待蓍蔡。”

  唯一的路径,就是推行立宪政改,以此为龙头,盘活全面改革:“观于今日,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天下大计,居可知矣。”“环球大势如彼,宪法可行如此,保邦致治,非此莫由。”

  其实,对于是否要推行政改,体制内并无公开的反对之声,包括“最不利”的官员们,也都是在拥护改革的大旗下,通过对改革步骤和节奏的争论及争夺,实现政见或者利益。

  吊诡的是,最为反对政改的,却是最想改变政治面貌——当然必须在他们的主导下——的革命党。在他们的独特解读下,载泽等人发出的政改“最不利于官”的说法,倒成了反改革的动员令:“载泽诸人考察宪政归国,首上之宪政折即曰‘君权无限,只损官权’,不知者则以为鼓满酋实行立宪之本旨,而不知实借‘只损官权’一语、以鼓舞一班大奴之力加以反对之深心,使假立宪之名目永久犹在推论之中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850.html

更多阅读

张立宪——博客是我的情报站(10.10.8) 张立宪油画

博主名片:张立宪,图书编辑,网名见招拆招。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有《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昨日艺术》等图书。出版有个人著作《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现主编《读库》丛

为什么说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是君主立宪制吗

【刘智的回答(84票)】:行不通或者行的通的问题,是中国特色历史教学下面的一个特色理论,这个我看来不科学的理论比一些伪造的史料还要坏的多。多读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人类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是统一和多样性的结合,近代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可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必修1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公民通过由自己统一所选举出来的代表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物,这种间接民主又被称为代议制。【课程标准】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

历史教学设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内容,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2、简述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教学重点:君主立宪制课堂设计导入部分师:如果说古希腊是世界民主政治的源头的

声明:《君主立宪制 立宪原来不利官》为网友拔粪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