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模式之战:开放还是封闭?



  开放还是封闭?保护还是侵犯隐私?谷歌与Facebook针对网络未来标准的争夺

虽然因为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风云突变,互联网短暂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公司谷歌的股价折半,但不可否认,它仍是网络上影响力最深远的一个实体。当外界侧目于其技术进步、业绩疯长时,谷歌也遭遇着所有公司都会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商业利益与价值观之间达到微妙平衡?2008年底,《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兰道尔·斯特罗斯(Randall Stross)完成的新著《谷歌行星》(Planet Google)以翔实的采访与旁征博引的笔触涉及了这个少为人知的话题。格外富有戏剧性的,这个话题与这个时代另一家明星公司Facebook息息相关。以下为本刊的摘译:

  

  谷歌需要的是保持开放、不失其创立之初理想化精神的互联网:没有墙壁(对内容和应用收费)、没有栅栏(需要订阅或注册)、没有壁垒(需要专有软件),没有任何限制信息流动的障碍。

  有人认为“信息希望自己是免费的”,始终与此针锋相对的是另一种人认为“信息的价值太高了因而不能免费”。从后者的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资产,应该储存起来而不是拿来分享。在开放的阵营里,信息是谁都可以获得的,而在封闭的阵营里,信息应受到高度保护。互联网上的开放代表是“维基百科”类网站,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和编辑。另一极的代表是Facebook等社交网站,其信息只对用户的好友开放。

  开放和封闭之间的赛跑在软件开发领域同样是个核心问题。微软的成就来自于对软件开发的封闭式实践—不公开源代码,及利用自身对于操作系统的掌控扩张到软件业其它领域。在它看来,并不属于任何公司的行业标准就像一个微软自有软件的竞争者。它采用一种名为“拥抱并延伸”(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即以行业标准为基础,但用微软的软件“延伸”它们。这最终迎来了一个反冲:开源软件运动。开源软件允许开发者查看程序的全部源代码,一件微软永远不会做的事情。

  谷歌内部使用了很多开源软件,但它没有把其专有的搜索方法对外部公开。尽管如此,相比微软,谷歌是更倾向于开放模式的。这两家公司不仅因为自己的业务而成为对手,同时也代表了两个意识形态相对的阵营:开放和封闭。

  很合理,在2007年底是微软获得了投资Facebook的先机:他们都更享受封闭而非开放。这结盟让它们一起成为谷歌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手。

  前史:开放胜过封闭

  只要开放和封闭两种模式之间竞争不息,互联网建立时的基本原则就始终与它的现状相关。互联网曾被视为封闭的交流系统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它被创造为开放的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及查阅信息。它的目的是让信息易于获得,并更容易查到信息的起源,只靠点击链接即可。

  因为互联网没有被先天集权化,也就没有与生俱来的商业机制,因此,最初的网络是学术界、民间作家、以及那些不求商业目的而分享信息的人。

  而网站的成功也非一朝一夕之间。1993年6月,总上网流量中不足0.5%被用于浏览网页,其它流量则被用于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讨论组。那时只有130个网站。1994年,随着第一款比较受欢迎的浏览器 Mosaic 的发布,网站数增加到了2700个,但是上网流量仍然只有6%花在浏览网页上。

  第一代的数字信息服务来自于商用信息供应商,像美国国防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下的Dialog,从1970年代起对商务客户收取高昂费用。第二代的“前网页信息服务”是美国在线、CompuServe和Prodigy们。在1990年代初期没有人能预测那些拥有丰富信息的网页可以同时高质量及免费。当时对于信息服务商唯一可行的商业模式是围绕信息修建一个“有墙的花园”,并对用户们收取门票。

  微软可谓运气不佳,它对信息服务的兴趣晚于美国在线这样的领跑者,又没晚到领会未来互联网的走向:那些让封闭的网站走投无路的竞争方法。在谷歌诞生六年前,微软就筹建MSN。当时微软的CTO内森·梅尔沃德将MSN的未来比喻为大商场的所有者,其它公司则会在MSN上销售内容或产品。当互联网以免费信息载体的形式高速成长,他仍期望微软在MSN的花园外设一个收费亭,将微软的软件嵌入电子商务流程中,抽取1%或2%的交易费用,像Visa和万事达卡那样。

  几乎每一家IT公司都会宣称自己是开放标准的表表者,微软也是。它将Windows宣传为“开放平台”,这意味着向有意为Windows编写应用的开发者开放,无需特许、无需提成(这有异于任天堂等游戏机开发商,它们控制自己的封闭游戏系统,并强迫游戏开发商与之分享利润)。微软还把自己的专有技术加入到互联网标准里,比如一些只有IE能识别而网景浏览器无法识别的网页标签(Tag)。微软委婉地把这些称为“扩展”让自己看起来仍然遵循开放的标准。

  1998年谷歌成立时,它不必和微软的“扩展”竞争,也不用取代微软的操作系统或取代微软的浏览器。谷歌的优势在于,任何操作系统上的任何浏览器,都可以访问谷歌。

  谷歌的另一个幸运在于,大规模的网页让雅虎和其它第一代网络导航和搜索引擎不堪负荷,这要求搜索技术必须像网页的增长速度一样成熟。雅虎们的失败对于谷歌就是个机会。

  谷歌第一名员工Craig Silverstein表示,如果谷歌早两年,哪怕早一年诞生的话,都注定失败。而如果网站们不对谷歌的“爬虫”开放,让它抓取系统网页内容,谷歌同样无法成功。

  1990年代网络上信息的开放模式的成熟并没有立即宣布“有墙的花园”的封闭模式立即终结。当时网络上最受追捧的资产是美国在线封闭世界里的空间。现在谷歌工作的Vic Gundotra曾经是微软的员工,他把一个原本形容Windows的说法用在了美国在线上:“在微软,我们的观点是,如果你围起来的花园足够大,那就和一个开放的花园没什么区别。”

  但美国在线的用户从2001年的2800万降到了2007年底的930万。它于2005年与谷歌缔结战略联盟,走向开放。次年,美国在线推翻了自己花园的围墙。这似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永久终结。

  暗战

  在开放网络模式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Facebook向人们展示了封闭网络模式仍然可以成功,而且可以非常成功。到2007年10份,Facebook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拥有4200万注册用户,仅落后于MySpace的1亿。对谷歌来说,Facebook的成长令人担忧,当Facebook的用户登录,他们的在线交流与行为是对外封锁的。越多的用户使用Facebook,越多的时间他们待在温暖但封闭的空间中,谷歌可以在开放的网络上抓取的可搜索信息就越少。

  谷歌并没有立即对Facebook用户数量的高速攀升做出反应。它自己的社交网站 Orkut仍处于公司核心业务的附属位置。这一启动于2004年的服务在印度和巴西非常成功,在美国却不怎么样。Facebook并非谷歌所需忧虑的对象,直到2007年5月,Facebook不再只是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一夜之间,通过邀请第三方软件开发者为它开发能在自己网站内运行的小型应用,它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独立世界。非常聪明的,它让所有开发者保留全部相关广告收入。这让开发者蜂拥而至。

  一瞬间,Facebook成了一个迷你互联网宇宙,并与谷歌有着一墙之隔。随着第三方软件让Facebook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用户们也越来越不需要离开Facebook了。这让人们重新想起那句曾经被质疑的信条:“如果你围起来的花园足够大,那就和一个开放的花园没什么区别。”

  Facebook的成长比MySpace更让谷歌担心。因为MySpace是对谷歌爬虫开放的,而且一年前谷歌和MySpace的母公司福克斯互动传媒公司签下了独家广告协议,它是能从MySpace的成长中获利的。但Facebook没有和任何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签订广告合同,对它的竞争对手来说,Facebook 违反了互联网关于开放和信息自由流通的基本道德。

  谷歌该如何应对社交网站特别是Facebook,对于谷歌的三驾马车(译者注:指两名创始人和CEO)来说并没有明确答案,但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很紧急的问题。2007年6月,就在Facebook邀请外界的工程师给自己开发软件之后不久,谷歌指定了三名公司应用程序小组的高层—乔·克劳斯、格雷姆·斯班瑟、大卫·格拉泽(译者注:前两个人曾是Excite和Jotspot的联系创始人,后者曾创立Eloquent和Verity)—要求他们组建内部团队来回答一个问题:谷歌该如何“社交”?

 互联网的模式之战:开放还是封闭?

  第一步是招募团队的其他成员。这并不需要招聘新雇员,散落在谷歌各个小组有很多人从事于一个或多个可能贡献于社交网站探索的相关项目。克劳斯们并不能重新分配这些员工的工作,他们只能说服。这被称为“推销”(sales process),克劳斯说。他打印出了一份来自多数高管的表示对“社交小组”认可的邮件,在谷歌的办公室里溜达时他挥舞着它,开始推销:“我真的很需要你们的帮助,你的团队必须改变工作方向,因为,你也看到,这封来自高层的信说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项目。”多数人最初的反应只是一耸肩。对外界而言,谷歌是个完整的组织,能够高效、专注地进入新市场。但在内部,谷歌是由自治的小组构成的联邦,员工很多是不怕生硬拒绝他人甚至公司首要目标的性情中人。

  当这个关于社交网络的小组成立后,选择题是:他们应该让Orkut在美国也流行起来,还是另外发布一个社交网站?前一个方案应者寥寥,但的确有人相信谷歌应该创建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站。但克劳斯对此兴致不高:“在今天,人们真的愿意再加入另一个社交网站吗?”有人对此表示反对:“现在可能只有三种用于交流的媒介能有成千上万的用户,一种是电子邮件,一种是即时通讯,还有一种就是社交网站。你真的认为人们会不愿意再多加入一个新的社交网站吗?”克劳斯差点就被说服了。

  最终胜出的创意是,谷歌不应该去说服用户养成新习惯,而应该把谷歌的全部产品做得更社会化,即和用户的好友网络形成关联。这比起开发一个社交网站来说显得太小了,而且这个团队对既有服务做些小改变并不感兴趣。又一次调整后,他们终于确定要抓住这个被克劳斯称为“更大动作”的机会:意识到用户搜索信息的方式也在改变,他们试图让互联网上的每个网站都更加社会化。“发现信息的过程在进化。”克劳斯说,“它正在从一个个体行为变成牵涉你的好友要做什么的行为,并且还有基于好友的喜好来发现东西的过程。”

  谷歌成立时只是为了帮助个体寻找信息。社交导向的搜索方式并非谷歌的强项。克劳斯和他的团队认为相对明智的做法是避开任何加深谷歌专有利益的东西,转而引领整个互联网联盟来接受一种标准,最终让社交网络的数据对软件开发者完全开放。

  谷歌会说这是一个无私的项目,帮助任何使用他们社交网络的人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就算他们并没有使用谷歌产品。如果还有私利的话,谷歌会老生常谈地表示,它的利益和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间接的关系。任何能让人们在网上多待一会儿的产品对谷歌都有好处,因为人们只要在线,迟早会用到谷歌的产品。

  从另一面看,谷歌的这一驱动可能让Facebook这些新篱笆被瓦解,而重新壮大开放互联网。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谷歌的绝望之举,试图借此解决其内部所谓的“Facebook问题”并消除Facebook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当时Facebook是一家只有300多人的公司,而谷歌则有1万6千人,如果这个数字略有减少,则要感谢Facebook从谷歌挖走了多名高级工程师。从这个角度看,谷歌不在美国大力推广Orkut的原因并不是它想让整个互联网更加社会化这种光鲜的说法,而是它明白和Facebook直接竞争已经太迟了。

  当Facebook最终选择一个结盟伙伴,它选了谷歌的老对手,微软。2007年10月,微软宣布向Facebook投资2.4亿美元—这也使Facebook的估值达到了150亿美元—而微软也成了Facebook针对第三方的独家广告中介。Facebook同时保留了自己销售广告的权力,它计划两周以后发布自己的广告系统。

  商业媒体上充斥着关于Facebook与微软交易的报道,尤其是对于一家收入微薄的公司的天价估值,以及对于Facebook将如何将其对用户生活的细微了解转化为美元的猜测。而谷歌决定,应该在这笔交易和Facebook发布自己的广告系统期间做些自己的社会化努力来重新吸引媒体的注意力。

  唯一的问题是:谷歌没什么可说的,除了一个叫“OpenSocial”的名字。软件标准还远未完成,谷歌邀请一批主流社交网站作为参与者的努力也并未见效。在OpenSocial发布的两天前,确定合作的社交网站都只是二流角色:Orkut、Bebo、Six Apart、Hi5、Friendster、LinkedIn、Ning,以及一些非社交网站比如 Saleforce。很明显,这份名单里少了MySpace和Facebook。直到那周末,谷歌的社交小组得到了急需的信用强心针,MySpace最终加入。但谷歌在那一周早些时候觉得已经没有选择而在缺少重量级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宣布联盟的行为显示了OpenSocial团队急于遏制Facebook的势头的决心。

  谷歌的竞争王牌就是字面上的“开放”,以及和开放相关的一切积极含义,以此攻击Facebook的弱点,即Facebook软件环境的封闭本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8904.html

更多阅读

战国兰斯伊贺复兴 2010 Motorola的复兴之战

  9月20日应业绩下滑诺基亚CEO康培凯离职正式发布后,就让小康联想起8月31日,Motorola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实智明归”产品发布会,一连推出3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明”系列手机的情景。这是不是Motorola等待已久早有预谋,趁着最大对手的

生产性企业招聘渠道 突发性企业招聘的渠道之战

企业突发性人才招聘,好比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成败决定于很多因素,而渠道的选择是首要因素,它决定了企业可供选择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对于时间与资源都有限的突发性招聘来说,把渠道选择比作“命脉之选”,一点也不为过。而随后展开的渠道

彩虹之国的精神之旅:到南非去看世界杯

  2010年6月11日,当世界杯的烽火再度燃起时,南非,这个略显遥远神秘的非洲之国,将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真正踏足这块土地,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感慨于大自然的造物之美:无论是连绵起伏的海岸线,奔腾不息的大海,还是清澄无比的蓝天,广袤无

声明:《互联网的模式之战:开放还是封闭?》为网友那放肆的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