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李世昌也有了崭新的理解——加减乘除:“加”,就是增加型创新,比如把手机和照相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创新:“减”,IBM卖掉PC就是一种做减法的创新:“乘”是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除”则是把那些不需要的剔除掉。
继续寻找创业机会周鹏在去新加坡读书之前,是浙江大学某学院的院长助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希望可以提升自己,“尝试去南洋理工大学读一下创业课程”。他向记者表示,自己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创业企业的发展模型,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建立了自己的创业思维模式,像行业机会识别、创新点的发掘等。”
从新加坡回国后,他回到杭州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借助积累的创业经验和融资技巧,在2007年底成功从风险投资机构融得1,000万美元。稍后,为了打通自己的知识体系,跨越行业的思维界限,他又离开了这家风头正劲的高科技公司,到了一家传统的箱包公司。周鹏马不停蹄对这家企业的业务和模式进行大幅调整,2008年的营收已达亿元规模,目前他又在思考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和未来的业务转型。
周鹏表示:“我会将目前的创业项目做好,同时也会继续寻找新的机会,希望可以把这样的工作生活方式再延续十年以上。”他认为创业学就像管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没有被验证的并不意味是没有意义的,目前国内的创业教育滞后于国际,而自己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收获还包括对创业文化、创业精神的领悟。
杨博是周鹏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同班同学,目前为深圳中科强华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管理着一支30多人的创业团队。当初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几年后,他开始有了创业的冲动,而在学习TIP过程中,他发现创业学和国内传统商学院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模式,“这个课程,其实是从有一个想法开始,到做出一家企业,是从零到‘有’;而传统的商学院,解决的是从‘有’做到‘好’的问题。”
在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期间,杨博说他接触到许多和国内学校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角色扮演,课程上的很多课程都是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的。有一次讲到商业法则,他们的团队四个人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马谡”、“孟获”等人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对于很多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回过头来看这段学习经历,杨博认为,“学习了创业与创新课程,出来后不一定要去创业,这更是一个培养创业与创新精神的过程。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意义是,怎么样将创新的理念应用到工作中去,其实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