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施罗德女士:和巴菲特谈2000小时



  当巴菲特把撰写个人传记的任务交给艾丽斯·施罗德时,他作出了人生中又一项正确的选择

  大约在6年前,巴菲特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这个决定与投资无关——他授权艾丽斯·施罗德女士成为他的传记作者。在这之前,以巴菲特为主题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但巴菲特本人显然没有从中挑出令他满意的一本。鉴于这位忙碌的老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来完成这一工作,他选择了最为可行的方式:选择一个能传递他心声的传记作者。

  艾丽斯·施罗德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因为写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结识,在担任6年负责分析波克夏海瑟威的财务分析师后,施洛德为巴菲特的忘年之交。由于她是第一个向巴菲特提议写一本全面解读“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不要片面渲染解读巴菲特的人,而获得巴菲特首肯授权。

  在《滚雪球》写作过程中,如何诠释巴菲特的故事、该访问谁、如何下笔,全由施罗德决定。巴菲特告诉施罗德说,“如果我的版本和别人的不一样,你就采用比较不讨好的版本。”《滚雪球》因此开始成形。

  这本书显然获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最值得称道的是,这种成功不完全借助于主人公如雷贯耳的名声。《纽约时报》评论说:巴菲特先生选择艾丽斯·施罗德为其作传真是明智之举??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娓娓道来巴菲特的传奇故事,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而《人物周刊》则认为,施罗德在书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巴菲特的故事。

  当然,施罗德最终因为这项极富挑战的工作而获得了不菲的回报,美国出版商Bantam集团以720万美元的天价稿酬竞拍下巴菲特传记的北美区出版权。但对她来说,最大的回报或许是,她的名字将因为这本书而永远和一个传奇的名字连在一起。

  据说你用了5年的时间,和沃伦·巴菲特先生交谈了近2000个小时才写成了这本书,我很好奇你是怎么说服巴菲特给你这么多时间的,要知道,巴菲特的时间甚至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其实我是说过让他自己写这本书的,可他不愿意,所以我就毛遂自荐了。沃伦也愿意配合我。他想有本自传,既然他没办法自己写自己,至少得有一本是他授权的。当然,我也是用了五年时间和他相处才明白他的顾虑:这个作者需要了解商业和投资,需要熟悉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需要了解沃伦本人和他的生活。仅对沃伦的正式访谈,我就用了300小时。而非正式的电话或面谈,则长达2000小时。我也曾常驻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详阅他的文件,观察他在工作时的状态。

  现在想起来,他愿意把那么多时间分给我,也真的是个奇迹。我对他的采访从来没有被打断过。他偶尔也有访客,但并不是一天都在忙着开会。经常的状况是,他一天都不做任何工作,只是在那里阅读和思考。至少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没见过下属因为开会的事情麻烦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他们也会就工作上的事请教他,但基本上都是些即兴讨论,之后他们又各自做自己的事。这种工作状态真是不常见。

  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写过以巴菲特为主角的书了,我们想知道的是你这本有何不同,你将如何超越前面的作品?

  我是唯一采访过沃伦本人以及他同事的作者,也是唯一阅读过他公司资料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对我了解沃伦也起到重要作用。为了写这本书,除了沃伦本人,我还采访了250多个相关的人。认识他的10年,和他的长时间近距离相处,让有机会了解真实的他。

  其他的作者,至少是大多数,只是了解他周边的人,也没机会和他近距离相处。因此我敢说,《滚雪球》是第一部把沃伦·巴菲特说清楚的书。其他关于他的书,要么就是部分真实,要么就遗漏了重要环节,因此,到底他是怎么成功的,对于世人来说还是个迷。《滚雪球》的读者会了解到沃伦·巴菲特是通过怎样辛苦的工作和付出怎样的代价才成为世界最富的人。

  这本书有900多页厚,这个篇幅足够把一个人的故事说清楚,但我们想问的是,你是否试过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你所认识的巴菲特?

  用一句话总结他,我肯定是做不到,因为他太复杂了,一句话很难准确地形容他。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本书的长度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他是个多不寻常的人,他的人生多有意思。

  巴菲特为什么能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又获得几乎与这些财富等价的尊重,要知道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大部分都无法同时做到这两点?

  《滚雪球》也记录下沃伦的思想经历过怎样的变化,记录下他对自己人生的高要求。他也贪婪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誉成为他最珍惜的东西,这使得他战胜贪欲。他从一个偷高尔夫的少年进化为因诚实而获得尊重的男人。在我写他是如何权衡财富和名誉时,我发现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当然,这些小故事都被我一个不落地收进书里。这里,有个原则是一定的:尽管高僧不一定会成为亿万富翁,但亿万富翁一定不可能是个小偷。

  《滚雪球》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因为巴菲特的故事还在继续。巴菲特最近在通用电气和高盛上面的投资都出现了巨额亏损,我知道现在还不到对这些投资的成败盖棺定论的时侯,但你的书中是否会有这样的暗示——即是在投资上,巴菲特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雪球》也用了不少笔墨描述沃伦在投资上犯过的错,比如他在戴克斯特鞋业和全美航空的投资。但我也同时也了解到一件事,判断他是否投资失败,至少得经过几年的观察。他的一些投资在最初几个月甚至一年内看起来简直就是瞎搞,比如2004年沃伦几乎都赔得差不多了,但最后他成为亿万富翁。现在对他在通用电气和高盛或任何的近期投资下结论,我觉得都为时过早。过几年,才能看出端倪。

  近几年,巴菲特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进行了一些投资,他是否对你说起过对中国的看法(包括这个国家和这个市场)?

  沃伦认为,不管是从市场购买力、文化活跃程度,还是发展潜力看,任何研究过全球市场的长期投资者,都会看到中国的重要性。但沃伦和其他投资者不一样,他不会把“市场”或“国家”当作一个投资部分,他更看重某种生意或股票。因此,他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有潜力、到处生财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一些公司或股票对他很有诱惑力。记住,他只要长期看好某个公司或某只股票,就会出手。

  巴菲特这样的人物是否只属于美国,并且只属于某个时代,在其他任何时间、地点都无法复制这样的人物?

  自然的本质就是纪录会被不断打破,因此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一定会有一个人超越沃伦的投资纪录。很有可能,那些新富翁们也会用到他的方法。但是,他创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提倡股东是合伙人的模式,就是为他的公司量身打造的,很难复制。我知道,他就是那样一个人,总会为自己的建筑画好草图。这样的习惯,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艾丽斯·施罗德女士:和巴菲特谈2000小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9320.html

更多阅读

汇添富基金林立军:郭靖、阿甘和巴菲特是同一类人

  到了四十岁,我才明白,其实郭靖、阿甘和巴菲特是同一类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塑造了优秀的品质,那就是简单、正直、没有私心与坚忍不拔。他们的成功,绝不是聪明机巧,比他人更快、更高、更强,相反,是比他人简单、质朴、坚韧的结果。  

巴菲特谈:投资以及接班人

巴菲特谈:投资以及接班人----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位资历尚浅的经理人,而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截止去年年底,本公司普通股投资获得1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本财报反映了我们投资各家企业创造的收益,这些被投资企业去年的未分配盈利超过20

索罗斯和巴菲特的较量:金融界的“东邪西毒”

 巴菲特和索罗斯,一位是投资大师,一位是投机大师。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面前,年逾古稀的他们仍宝刀不老,并且,两人对零售连锁、金融、石油天然气和运输业中的多只股票有着共同的偏好。   巴菲特、索罗斯都是裸泳者,不过现在来看,他们在

声明:《艾丽斯·施罗德女士:和巴菲特谈2000小时》为网友超越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