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蚂蚁经济”
温州是典型的全民创业,温州人普遍具有坚韧的性格,很多人都不甘心给人打工,而是千方百计做老板,哪怕投资、创业失败“再重操旧业弹棉花”也义无反顾。
据了解,目前温州755万人口中,有16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有40多万人在海外创业。在中国版图之中,很难找到与此同样的商业人口结构。他们的成功是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即使积累了很多财富,仍勤奋依旧。
“最近有什么投资机会没有?”这是邱国宁的问候语。这种“项目饥渴症”在温州老板中具有普遍性。
其实,现在的温州资本并不缺乏项目,身为商会会长的周德文很忙。据其介绍,每天都有外地政府、企业到温州进行项目推介,以中、西部地区为多,每年总共有1200多批次的招商引资活动。
目前,周德文并没有出手投资,而是四处进行项目考察,伺机而动。
周德文另一个身份是新商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并不影响周德文将好的项目推介给身边的朋友。因为温州人很抱团,愿意将好项目与人分享。在温州老板间流传着一句话:“一个人赚钱不算本事,大家一起赚钱才是真本事”。
虽然资本是分散的,但温州却形成了一种非常灵活的民间机制,周德文将这种机制称为“蚂蚁经济”——一旦找准事物,大蚁群随后就过来,资本可以迅速地围绕着利润和商机积聚起来。
除了朋友之间互相推介,周德文认为商会是资本积聚的一个核心。温州人到了哪里就在当地组建自己的商会,哪有好项目,商会一号召,资本马上积聚,而且商会与商会之间也会互通有无。据了解,具有这种投资组织功能的商会、协会、投资俱乐部在温州有几千家。而周德文挂帅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现有1000多家会员。
虽然项目不计其数,但难得的是温州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温州人对市场和国家政策研究比较透,不适宜投资的时候会不惜代价退出,及时规避风险。
对宏观方面的判断,温州人得天独厚。由于普遍从事加工贸易,订单的景气程度在温州老板间传播。长期的民间融资环境让他们相互间知根知底,老板们有足够的动力去相互了解经营状况或是自我推介信用程度。市场中的温州人感同身受,可以第一时间从订单变化中透析先机,也会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作出判断。
有调查显示,在可多选的情况下,有73.3%的温州投资者选择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主要凭自己的感觉,根据金融机构咨询信息作出决策的为40%,根据朋友意见为34.7%,根据电视财经节目信息为18.7%,根据财经报刊信息为16%,根据网络信息为10.7%。
商机:政策变迁
靠近市场并不代表远离政策,温州人懂得怎样迎合政策风向去投资。
温州老板们非常注意观察中央一级的政治风向,善于跟随变化。温州最高级的党政机关报《温州日报》是不靠国家机关征订,完全靠自身发行就能有较好收入的党报。有专家分析,中国民营资本出生的软环境是不理想的,以往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浓厚的平均主义思想,造就了民营资本对政策的高度敏感性。
作为浙江投资团的发起人、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曾带领60余名浙商精英北上投资,他比较热衷在政策变化中寻觅商机。2006年,他就在一片房价唱跌声中嗅到了商业地产的机遇。
从2005年政府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以来,陈俊就养成了揣摩政策意图的习惯,凡遇重大政策出台,都要从头“过”上几遍。
一个案例是,建设部等国家九部委于2006年5月29日颁布《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当天下午,陈俊已经开始深入分析条款,得出“新政将引导投资以商业为主”的结论。随后,陈俊便开始与浙江投资团的多位同仁频繁通电话,交流对九部委新政的体会。
陈俊分析:一、九部委新政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住房领域,对商业等其他领域甚少涉及;二、房产交易过程是调控重点。三、从新政具体条款看,虽然动作很大,但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政策是在引导,而非“一棍子打死”。四、国家不可能出台政策干涉商业的发展,没有针对商业地产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为保证收益,陈俊认为,将投资领域从“住房、商业并重”转向“以商业为主”显得尤为迫切。结束了第一轮对住宅地产的投资之后,浙江商人下一轮的投资高潮肯定是商业地产。
各方面回馈的信息印证了陈俊的看法:京城开发商蜂拥而上,主动约见浙江投资团;丰台区政府召开座谈会,对浙商扩大长线投资表示欢迎;浙江投资团考察吉林5县市投资项目,所到之处均受到极高礼遇。
看准“国八条”、“国六条”调控房价的投资良机,陈俊带领浙商投资了万年花城、明天第一城等多个项目,并北上南下,进行了多项投资,最高获利200%有余。
近期,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转向,陈俊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多个项目。他认为,随着调控政策转向,房价不会一直下降,信心也会回暖,投资的最佳机会就在春节后,最晚到2009年6月份就会回暖。经过一番考察,陈俊目前对山东的两个商业地产项目有了初步投资意向。其中一个是淄博的专业市场的项目,另一个是临沂的酒店项目。
陈俊认为,虽然目前部分城市房价有一定下行空间,但二三线城市房价已经见底,而且成交量也已经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