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08:管理17年(三)



系列专题:2008中国营销

  1999:企业需要“文化”

  “信息高速公路”并非一条真正的公路。到了1999年,没有人再为这条公路到底通向哪里而疑惑,我们还清晰地记得“信息爆炸”这个词多么令人惊叹和向往,人们被告知“知识经济”即将到来。

  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滋生了困扰。企业发现,员工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也变得多元化。什么能让员工万众一心呢?“企业文化”,这个曾被当做咨询师口中的骗人把戏,开始被重新认识。

  1999年,《中外管理》6月刊为“企业文化专刊”,汇聚了“官产学”三界人士,讨论企业文化的意义。而在前一年登上哈佛讲堂的张瑞敏,其演讲的题目正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事实上,1999年的“世纪末情绪”也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考。企业精神就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正在被广泛认同。企业家的个人魅力被空前重视。有别于以前,这一次,企业家魅力的“私人化”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年,胡润的中国富豪榜已经进行到第三年,这也成为推动企业家明星化的助力。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今后,当明星企业家们谈论他们的管理之道时,必然谈及他们的“文化”。

 1991-2008:管理17年(三)

  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这年在上海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它不仅瞬间开启了中国的论坛经济,更打开了一扇门,使得中国企业与全球顶级商业领袖有了切身的接触。中国企业国际化浪潮,在思想层面从此奠定,一发而不可收。

  同在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陈天桥创立盛大;马化腾仿照ICQ推出了“OICQ”聊天工具;马云创建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进入百花齐放、群雄逐鹿的阶段。

  2000:“CEO”之年

  新千年到来了。

  这一年,伴随着去年中国企业“进城”的新鲜与亢奋,一个新词汇“CEO”,出现在企业家的视野里。很快,舆论开始争论这个词汇到底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但是这些一点儿都不妨碍企业家们对它的钟情,中国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企业家:张瑞敏、陶建幸、倪润峰、柳传志也尾随“网络新贵”,纷纷给自己加上了这个时髦头衔。同年,柳传志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

  事实上,热闹的背后,“CEO”的引入推动了管理岗位职业化的进程,中国商业界里出现了“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企业开始追求岗位上的专业人士。猎头公司应运而生。随之,“高端人才”走俏市场,“天价年薪”频繁刷新。

  2月15日,号称“点子大王”的何阳因涉嫌诈骗,被银川市人民检察院正式批准逮捕。中国企业管理咨询逐渐由“耍小聪明”转入规范务实的新阶段。

  4月13日,新浪网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开始挂牌交易。6月30日,网易挂牌纳斯达克,但发行当天就跌破上市发行价。7月14日,搜狐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三只中国门户网站在互联网泡沫崩溃前夕,齐聚纳斯达克。

  2000年,长虹又一次掀起价格大战,这次的大动干戈远比1996年来得凶猛,倪润峰企图垄断彩管“清理门户”,但刻舟求剑的长虹这一次大败而还,倪润峰黯然出局。中国彩电业从此更改了格局。

  2000年5月19日,美国《财富》杂志等评选“全球最佳营运公司”,海尔是亚太地区企业惟一得主。

  2001:ERP两难

  2001年的中国沉浸在加入“世贸”之后的各种想像中,有喜悦、有惶恐,更有说不清楚的排斥和期待,但无法改变的是,中国经济从此加入了世界格局,中国企业真正参与全球竞争。

  在这一年,随着互联网业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管理提升的需要,管理信息化再次被热炒。ERP成为热点词汇。其实早在1998年,“ERP之王”SAP即开始大举进军中国ERP市场,继而带来联想和海尔两个成功的“灯塔”。

  6月,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各种推力之下,中国几大财务软件公司纷纷转型ERP,金碟、用友也在2月、5月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12月神州数码加入竞争。至此ERP国内厂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压力巨大的柳传志随后对上线ERP感叹:“上ERP有可能早死,不上ERP就是等死”,这句话虽被业界误传为“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但却成为当年全行业没有成功案例的真实写照,也显示出中国企业基础管理落后与信息化迫在眉睫的强烈矛盾。

  2001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始了在境内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实践。

  也是在这一年,李书福拿到民营企业生产轿车的第一张“准生证”,开始实现他的造车梦。“中国野战军”开始勇敢地“登堂入室”。

  在这一年,柳传志退居联想董事长,同时他因为成功地设计实施了管理层的退出机制,解决了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头疼的“元老问题”,而被视作重大管理创新,这是联想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做出的最大贡献。

  2002:“管理”井喷

  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了第24个年头,中国经济标志性的转变之一,是它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字眼,把中国的制造业推到世界竞争的前沿,在与全球对手的短兵相接之中,“成本”是中国制造上最强健的利器,而“管理”,却是他们最短的短板。

  对管理的渴望,在出版市场显现出来。在2001年至2002年间,管理图书出版呈井喷式爆发,《杰克·韦尔奇自传》、《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从优秀到卓越》、《把信送给加西亚》等图书火爆市场,中信和华章也确立了管理类图书市场的龙头地位。随后,管理“伪书”层出不穷,反证了中国企业家的管理饥渴。

  显而易见的是,此年的管理类图书全部是翻译本,且全数来自欧美。但事实上,企业界并没有囿于对欧美管理的崇拜。此时,丰田汽车在欧美的叱咤风云,让中国制造业又一次将目光投向这个日本企业。2002年,一汽掀起第二次学习TPS的热潮,这是继1990年代之后,又一次对“精益生产模式”的追捧。随着丰田在日后坐上世界汽车老大的交椅,这一强调零库存、零浪费的生产方式,更是红遍中国制造业——随后几年,《中外管理》开始引领中国企业家走入丰田车间。

  国际化的突进,管理视野的突变,企业家的雄伟抱负油然而生,当年,第一部国产大片《英雄》上映。

  去年的“管理热潮”在这年继续升温,“企业英雄”迅速走向高山仰止。2003年的火种和英雄,是来自GE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这一年,韦尔奇的名字席卷中国企业界,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都纷纷成为这位“世界第一CEO”的忠实粉丝。

  没有人不在谈论韦尔奇,人人都在崇拜韦尔奇,一本名不见经传的书,只因印上了韦尔奇的头像,就能热销。已经被学界熟知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也要被冠上“杰克·韦尔奇最崇拜的管理大师”这样的头衔来进行推销。如此等等,都直接导致了次年的韦尔奇访华。与韦尔奇热潮并行的,是管理大师热,菲利浦·科特勒、迈克尔·波特、彼得·圣吉接踵而来。日渐成熟的论坛经济,把世界管理大师逐一带到了中国,到如今看来,他们能留下的东西有多少?因此,张瑞敏在次年韦尔奇演讲当天,对《中外管理》总编杨沛霆淡然反问:“把贝克汉姆请来讲三天,能提高中国足球吗?”

  2003年,人们无法忘记非典,这一突发事件给企业的影响却也出人意料,弹性办公被广泛应用。

  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泡沫彻底破裂。但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却在中国市场上超越了世界巨头谷歌;全球最大的在线交易网站eBay收购了易趣,但却在日后跟淘宝的竞争中,全面落败——中国企业在新兴行业上的“土鳖”优势露出端倪。

  这一年,江南春开创了他的楼宇广告,开启了新的广告传媒时代;UT斯达康推出小灵通,开创了新的移动市场。白沙集团提出了“简单管理”,中国企业界在学美学日的风潮下,也开始跃跃欲试于总结自己的管理范式。与此同时,一本《执行》强烈触动了中国企业家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9522.html

更多阅读

反经》与组织管理控制系列(三):职业经理的价值观

职业经理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在组织管理控制过程中,组织的威力锐不可当。而组织的核心是人。人的核心是价值观。本篇以职业经理价值观为中心,展开讨论,结合《反经》中的具体案例,以期对当下管理与营销有所启发。   一、《反经》中季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营销哲学研究系列(三)

营销哲学研究系列(三):仁与不仁 三论陈光标事件中本质与目的的关系 《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全力实践,就接近仁慈。慈善是最明显的仁慈,陈光标在全力实践。如何实践得更符合仁的本质,通过本质来表现

文化杂谈(三):管理者的作用

文化杂谈(三):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发展的长期积累,但主要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推进实施更需要经营者的关注,要从自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去挖掘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动力,使企

最高院指导案例24号 24例管理典藏案例(三)

【围师必阙】 ●典出:《孙子兵法·军争第七》: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后几句的意思是回营的军队不要去拦截,围攻别人的军队一定要留有缺口,走投无路的小部队不要往死里赶。 ●案例 19.正选案例:乐

声明:《1991-2008:管理17年(三)》为网友人非草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