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海是全中国唯一设有专门的“外国人就业中心”的城市。而上海市外国人就业中心主任孙汉德,在这个中心工作了20多年,应该可以算是全上海最清楚“老外”往来状况的人。
他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1996年“外国人就业中心”成立的时候,挤在陈毅工作过的江西路九江路老市府大厦门口的传达室,只有10多个平米,很寒碜。1998年,搬到安远路45号,“也是在大厅角落里划了一块,天气热时,空气都不流通,很难受。”后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后,中心搬回中山南路,底楼整个大堂变成了外国人和台港澳就业中心,扩大到了500多平米,气派多了。
现在,上海市外国人就业中心已经稳定在了北外滩一幢高级写字楼的二楼,1000平米的面积,28名工作人员,非常敞亮。等待就业登记的外籍人士在取号机上取了号码之后,安静地等待,井然有序。
4次搬迁、不断扩容的经历,与外国人在上海13年间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在孙汉德的办公室里,他用数字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这13年间的变化。
13年增长了13倍
《瞭望东方周刊》:外国人就业中心首次外国人就业登记是在哪一年?当年有多少登记数?目前最新的统计数字是多少?
孙汉德:上海市劳动局是在1996年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规定,开始全面管理外国人就业工作的。当年,劳动部统一颁发外国人就业证,整个上海领证的是5000人。001号证的申请人,即第一个在上海就业登记的外国人,是日本人其轮康夫,小里机材有限公司机务长。他现在仍然在上海工作。
从1996年到2000年,当年新注册人数的数字变化不大,基本固定在四五千人。
变化发生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2003年是个突破性的年份。尽管那一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照理说外国人来华数量应该是减少的,但那一年来的人却特别多,比前一年翻了一番,突破了1万人。就是在那一年,出于卫生考虑,我们在柜面上加装了玻璃。
2003年12月31日,我们统计出的当年新增外国人就业人数,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11118。出现这种反常增长的原因,我想是因为金融风暴后经济在复苏,而中国尤其重要。
然后到2006年,又是一个突破,又翻了一番,新办证的外国人数超过2万。
2008年新登记的人数是2.5万,在上海就业的外国人总数是6.86万,再加上家属和留学生,目前常居上海的外国人口约为10万。
从1996年到2009年,从5000多到6.86万,13年增长了13倍。
另外,从1998年开始,在上海的外国人数据库建立。从2002年开始又启动了网上登记。我这里,目前每天差不多有四五百个受理量(包括新增、延期、变更),其中有约1/3(150个左右)是在网上进行的。
日本人最多,美国人第二
《瞭望东方周刊》:13年中,外国人国籍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
孙汉德:日本人一直是最多的,我记得2000年最高峰的时候,日本人在当年新办证的外国人中占1/3,35%,现在是差不多25%。美国人一直是第二位,占10%~12%。
第三的位置,这几年一直在变。前几年是新加坡和东南亚人比较多,这几年是韩国人,尤其是最近这三年。但去年底到今年初,韩国人开始减少。原来古北韩国人聚集的地方,很多商铺都关了。金融风暴在亚洲国家中对韩国影响比较大,这一点在我这里反映得特别快。风暴以来,韩国人减少了20%~30%。
金融风暴对外国人就业的影响是很大的。风暴以后,注销就业证回国的人很多,注销的人数和新办证的基本持平。去年第三季度新办证9000人,第四季度只有4000人。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7%。
其次在上海登记就业比较多的,是新加坡、德国、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英国人。这一方面与对方国家在上海的投资成正比,比如德国。另外,东南亚国家由于与中国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相近,来的人很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新加坡、马来西亚人很多。
其中,新加坡人又特别多,在每年新办证的外国人中要占到6%。这对于这个人口不多的国家来说,数量是相当大的。新加坡人大多能讲中文,英文也好,和国际上沟通也比较多,有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他们在上海主要从事哪些行业?
孙汉德:主要有两大块:服务业和制造业。从事服务业的占50%,制造业占30%。目前我们对行业的分类还比较粗,银行、金融、计算机、房地产等都归为服务业。
另外,在上海就业的外国人相对层次也比较高。去年圣诞节,我们给在沪的总经理以上外籍人士发贺卡,一共发出了6000多张。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历都比较高,90%是本科以上。
《瞭望东方周刊》:从年龄上看,哪个年龄段到上海就业的比较多?
孙汉德:31~40岁的最多,占35%。其次是30岁以下的占25%。41~50岁的少一些,占22%,50岁以上的是10%多一点。还是年纪轻的比较多。
常住外国人口仅占上海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几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心有“就业”和“创业”的专门统计数据吗?
孙汉德:目前“就业”和“创业”还没有分开。但我们正在对数据库进行更新,预计在今年年底开发成“数据仓库”,这有个研发的过程。外国人就业中心成立以来前后所有登记过的在上海就业的外国人大约有13万人左右,将来对这13万人会有归集处理。
《瞭望东方周刊》:在长住的外国人比例这一点上,上海跟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如何?
孙汉德:上海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
伦敦和纽约的国际化程度最高,香港也有10%左右。上海常住外国人口大概是10万多一点,而上海市常住人口是一千六七百万,外国人只占百分之零点几。要达到5%的话也要80万~90万(外籍常住人口),上海还差很多。
以这个指标来衡量,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和上海整个的经济发展程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密切相关的。
世博会将带来一个外国人就业高潮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前后,外国人就业应该会有一个高潮吧?中心会有具体的应对措施吗?
孙汉德:对,世博会前后,会有一个新的外国人就业高潮。目前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参展商中已经有一些来办理手续。预计今年底将开始增多。
为此,我们已经开始做准备,主要是提供必要的便利。现在一个人没进来时,要由他的用人单位申请就业许可,然后再去申请一个职业签证申请,凭此去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职业签证,然后才能入境中国。入境后先是体检,合格以后加上单位签字,到我们这里来就业登记,然后凭就业证去公安局出入境部门办理一个居留许可。这样居留才是合法的。
世博会我们会采取比较便利的措施。第一,布展中的外籍工作人员可能没有一家上海的“单位”为其申请,对此,工商部门会出台世博会参展商特别的登记和申请办法,参展商只要拿到了工商的登记证或执照,就可以入境了。也就是说,参展商可享受上海的“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待遇”,外籍人员入境可以不用先办理就业许可,而是在入境后和就业证两证合一办理,省却了往返办理的麻烦。
第二,对于集中的需求集中受理,上门服务,特别是加强网上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