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博士是“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电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首席科学家。邓中翰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科的学生。
1999年邓中翰博士应邀回国,创建了中星微电子,负责“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9年来,“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实现了七大核心技术突破,截至2008年6月,共申请了13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实现了研发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2005年,中星微电子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
邓中翰博士曾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劳模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奖章”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成长起来了一批以联想、海尔、格兰仕为代表的制造性公司,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在改革开放后10年,以中星微、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创造”的魅力。
但是,在30年里,中国企业也不同程度地面临和遭遇了来自全球市场的资本、专利、人才、贸易壁垒、反倾销、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问题,其中资本、人才、全球化战略、核心技术与专利四大瓶颈,不同程度地牵绊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创芯”企业——中星微电子,不但抓住历史机遇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实现了“中国无芯”历史的突破,而且成长为中国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全球市场为中国高新科技企业赢得了尊重和话语权。
“红色创投模式+硅谷模式”:
支招资金瓶颈
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摸索前行的中国企业缺钱、缺人、缺项目、缺政策的发展环境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其中资本缺乏是第一困扰。中星微电子和其他企业一样,在成立初期也面临了缺资金的尴尬境遇,但是中星微电子的创始人以“红色创投模式+硅谷模式”的创新,化解了中星微创业资金的难题。
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中星微的创新不仅仅是勇于尝试政府风投,开创中国政府风投的先河,还在于中星微将硅谷模式引入企业,以知识产权以无形资产入股,形成一家产权极为明晰的企业,在发展思路、经营思路上做到了完全自主。联想柳传志赞叹中星微能够把企业的产权结构做的如此简单,这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硅谷”——中关村也是极为罕见的。
作为中星微电子的创始人之一,邓中翰博士对这一创新模式有着自己的深刻的感受:“企业的发展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要把国家的意志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中星微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中星微人坚持不懈的创新。”
邓中翰表示,如果说政府风投解决了中星微发展的种子基金,从最初引入风险投资,按照企业既定的商业计划,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发,产品推向市场,最终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中星微电子所走过的路,正是创新的“硅谷模式”,而硅谷模式下的融资制度和期权制度给中星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中星微的发展增加了浓厚的全球化元素。
全球化布局:
支招如何以全球策略应对竞争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是如何走出去却是每个企业思考的重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从联想、TCL、格力、格兰仕等不同行业和风格的公司,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和差异化,也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在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坚定和努力。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曾说,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取得成绩,就必须采用“全球对全球”竞争策略。而从中星微的全球化战略来看,它的成长就是一个“全球对全球”的典型案例。
邓中翰博士认为:“全球化的公司要以全球化思维、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运营来服务全球客户,微软、英特尔就是最具全球化特质的企业,也是中星微努力的方向”
中星微成立之初,就选择了当时空白的数字多媒体芯片行业为切入点,避开了较为成熟的CPU芯片和存储芯片。好的市场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看到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越来越血腥,中星微的发展,将企业家们的视线引入了一个良性思考的轨道上来了。
芯片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只有具有全球化技术和全球化布局才能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竞争中来,中星微成立一年后,就在美国硅谷设立分公司。随后又先后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成立分支机构,形成了跨国跨地区的产业布局,给中星微产品进入全球市场打开了通路。经过9年的不断创新发展,中星微以1300多项的国内外专利,过亿的芯片销量,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领域拥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研发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已经被索尼、三星、联想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批量采用,覆盖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
“10%海归人+60%的研发人”:
支招人才瓶颈
有了好的全球化产业切入,全球化的产业布局,需要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管理人才,才能运营好这个全球化的网络,用全球化的技术服务全球客户。和其他企业有所不同的是,中星微较早地启动了“走出去”和“引进来”,中星微核心管理团队都有着硅谷等海外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验,此外,中星微还拥有具有全球化影响力的顾问委员会和董事会,以及有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投资人或股东,给中星微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全球化的智慧。
中星微“10%海归人+60%的研发人”人才模式,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10%的“海归人”即中星微员工的10%是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搭建起企业管理团队;60%以上的员工为研发人员,大多来自国内顶尖的一流大学,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完善的技术能力,组成企业强大的研发团队。
邓中翰博士介绍:“中星微电子全球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中星微‘10%海归人+60%的研发人’的创新人才战略和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珍惜人才、倡导和谐的创新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与研发人才在这样的创新文化氛围下摩擦出创新的火花,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海归精英在国内人才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国内环境,国内人才通过海归精英引导,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掌握了前沿的技术和先进开发工具,不断推动数字多媒体芯片的设计、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为了不断补充新的血液,中星微本着务实、进取、创新、协作的公司用人标准,从海外不断引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高级人才外,每年中星微都从清华、北大等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外,采用“传帮带”的方式进行自行培养。中星微电子已经设立了“北京数字图像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了 “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与微软公司合作设立了“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还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中星微博士后工作站”,这些机构都为中星微的发展输送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员知识产权意识:
支招知识产权、专利瓶颈
知识产权纠纷是改革开放30年里,中国企业走出去中最敏感也是最无奈的词汇,知识产权纠纷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栽了不少跟头。
中星微电子是我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公司,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断取得显著成绩。从1999年至今先后实现7大核心技术突破,截止2008年6月,申请国内外专利超过1300项。2007年,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中星微电子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国第五。中星微电子自1999年成立至今在海外市场从未遭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
邓中翰博士指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数额来论断,但是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说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公司全球化的进程。他强调,对于投资者来说,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他们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当高科技企业上市时,市场会根据它的知识产权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自主知识产权会对其竞争对手的技术产品研发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从而帮助企业赢得发展先机,此外,知识产权可以被用于终端产品生产,直接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