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贡献突出。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这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他们的理论目前被广泛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期合作的模式等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费尔普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费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他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