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纪念“9·11”发生七周年之际,华尔街再次遭受重创:雷曼兄弟、美林两大投行相继折戟沉沙,加之今年年初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曾经叱咤风云的美国三大投资银行全部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另一个金融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苦苦求生。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危情惊动了世界各国政府,为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骨牌效应,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尽管如此,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次贷幽灵依然没有散去的迹象,似乎仍会向全球蔓延。
在这种背景下,翻阅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教授的《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对照现实,掩卷长思。
对全球化的非议
在学术界,金融的全球化非但没有达成共识,大力反对的声音却一直不绝于耳。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也猛烈抨击了全球化,他认为,在国内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向外国资本开放金融市场会造成经济崩溃。
金融危机带来的恶果至今让人心有余悸: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大规模种族暴力事件,受此风波累及,阿尔及利亚亦有2500人丧生。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所推动,看起来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体系,以便从中受益的政策,可能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斯蒂格利茨由此论断:假如凯恩斯知道现在IMF是这么运作的,他一定会从坟墓里跳出来。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则指出:通常而言,穷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富国的劳动力成本高,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就会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但统计却表明资本主要仍旧在富国之间流动,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尽管数量不少,但与富国之间的流动相比,仍旧是小巫见大巫。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全心全意拥抱穷国。
肯定者的声音
不管喜欢与否,我们不得不承认: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为一种可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潮流。
不可否认,全球化带来了普遍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崛起和普遍消除绝对贫困的努力,更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功绩。尤其是新兴技术以及网络的兴起,更让乐观主义者对全球化充满期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是平的”;《维基经济学》也让人对“通过网络实现大规模协作”、把世界真正变成一个“地球村”充满期待。
米什金指出,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并非全球化本身的过错,而是由于一些国家不能或者不愿意参与全球化进程所致。或者,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在今天这个不平等的世界里,最大的失败者不是面临过多全球化压力的人,而是那些被全球化抛弃的人。”
事实上,那些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其收入不平等程度在减少,而那些没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则并非如此。因此,米什金认为,全球化不但有助于降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有助于降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反思金融全球化
当前的全球化,是国际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70年~1914年,当时,国际贸易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从1870年占全球产出的10%增长到1914年的20%,被凯恩斯称为“人类经济史上辉煌的时代”。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贸易和资本流动,第一个阶段的全球化也随之结束。
自196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尽管存在全球化造成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拉大的批评,但那些实行出口导向、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呈现收敛态势,对于这些国家,不平等程度在减少。
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全球化的好处,经济学家们没有多少争议。他们认为,国际贸易的全球化是值得期待的。而对于金融全球化,则存在很大争议。
米什金认为,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是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金融体系就像经济的大脑,可以将资本分配到工厂建设、住宅建设和道路建设上。如果没有正确配置资本或者没有资本流动,经济就无法高效运行或者快速增长。
米什金也相当尖锐地指出,假如本地治理结构,包括金融监管、银行质量等方面太过薄弱,那么金融全球化将使得开放国经济和金融面临巨大风险。所以,融入全球化,本身也对开放国的基础改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华尔街遭遇的强烈“地震”还在进行,可以预见,在金融自救和政府援助之后,新一轮关于金融全球化利弊的争论,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