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和巴菲特碰过几次面,但只是打招呼。在今年5月微软一年一度的CEO峰会,我俩有了更多的接触,我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都答得很简明坦率。
过去我对投资、股票一直有一些偏见,认为它们是短线炒作,是一种投机行为。在我的朋友中,做投资的人也很少。但经过和巴菲特的谈话,我发现它们还是起到了一定流动和增值的作用。我也比较认同巴菲特坚持价值投资的原则,他几乎不涉及金融衍生品。我个人的观点是,金融衍生品完全就是在赌博。现在的资本市场,应该只是起到催化作用,而不应该是主导,因为它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对投资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正是巴菲特的独到之处。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股市曾经极度高涨,巴菲特觉得根本没有办法赚到钱,他甚至一度想解散自己的公司。不久以后,美国即进入熊市。
也正是这次聊天,让我对他的个人经历充满了好奇。于是,在他本人推荐下,我买了一本巴菲特的传记,他认为这是写得最真实的一个版本。
书中介绍,巴菲特的父亲是参议员,虽然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但巴菲特和其他美国男孩一样,从小就给人送报纸。不同的是,巴菲特会用心地设计出最经济、最高效的送报路线,每天他要递送500份报纸,赚的钱比一个普通职员还多。“赚钱”,对于巴菲特来说是一种使命感。即使生病,他也会让母亲去帮忙送报。但有趣的是,收钱的事儿他从来不让别人代劳,包括他的母亲。
成年以后,看财务报表成了巴菲特的一大爱好。这一爱好,弄得他有段时间和家人的关系很紧张。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公司的财报上,甚至连孩子生了病,他都不问一声,依旧是钻到房间研究那些数字。
客观地讲,巴菲特还是一位很有人情味儿的投资家。1965年,他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其实光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将纺织厂卖掉,将所得资金投入到保险业、银行业等回报更高的产业中去,但考虑到有那么多的纺织工人靠这份工作生活,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巴菲特被推为股神,是因为他对投资有独到和准确的判断力。其实,在生活中巴菲特很爱打桥牌,个性也很单纯,和他聊天,你会感觉他的那种率性、真实,特别像小孩子。
在这次会议上,我还结识了几位有趣的人物,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品质:很强的使命感与自信心,准确的判断力,简化问题的能力,以及宽广胸襟和良好心态。把这些素质结合起来,人就变得成功,而且往往也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