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和家用电器有很大不同,自主品牌能否生存,作对比研究时照搬过去20年家电行业的发展曲线还要慎重
如果把所有挂中国厂牌而不论技术来源的车都算作中国品牌,那么自主品牌今年1到8月份达到了30%的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这种进步让人欣喜同时也容易让人膨胀。自主品牌的份额是不是就要这样一直增长下去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以CSM的研究来看,短期之内自主品牌因为车型密集推出还将继续增长,但中期会出现一个相当困难的瓶颈期,中期指的是3到5年之间这样一个时间段。
自主品牌的优势大家都清楚,比如成本价格低;推出适合本地市场的车型速度快;营销政策灵活;内陆市场庞大;现在社会舆论环境有利等等。但自主品牌的短板也同样明显,比如资金缺乏;研发能力欠缺,尤其缺乏动力系统开发能力;低成本策略受到未来2年新进同行自相残杀的威胁;质量不稳定;向上成长的过程将受到外资品牌的直接竞争,甚至外资厂正在主动寻求向下发展的机会而使直接竞争加速到来;在未来换车的大潮中,外资二手车在与自主品牌新车竞争中将扮演什么角色依旧是个大问号;另外,让中国品牌扬眉吐气的内陆市场也不是坚不可破,汽车的社会身份象征属性还在持续发酵中,这给洋品牌留下了很好的机会。这一点和家用电器行业有很大不同,所以作对比研究时照搬过去20年家电行业的发展曲线还要慎重。
从需求角度看,汽车在内陆市场的社会身份象征属性颇值得探讨。比如江浙两个大省即便在二、三线小城市也对自主车型需求相当有限,这些小城市市场对品牌的追求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甚至连一些安徽的城镇也显示出相似的特征。比如在靠近南京的那几个安徽城市,除芜湖自身外,其他几个城市的自主品牌销售并不强劲。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城市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相对富裕的公务员阶层,大企业中层等出于对“身份”的考量而对洋品牌更青睐。而那些真正的工薪阶层因诸多拖累而无法贸然消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内陆小城镇的房地产价格现在比大都市上涨速度还要快。
在更内陆的省份,品牌和面子意识比长三角地区相对弱一些,但更存在收入差异大的问题。比如四川一直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小车市场,但现在也开始向中级轿车级别加速靠拢。和成都不同,那些成都以外的四川小城市中公务员、私营业主阶层是主要的顾客群体,他们在各自的小城市中大约都可以算作少数“有身份的人”,这些人买车会很在意车型级别尺寸或品牌能否加强自己的“身份”象征。这对自主品牌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尤其在有一部分老的外资车型价格已经开始向自主品牌靠拢的今天。当然未来2年自主品牌仍然可以用铺天盖地低价的新颖车型来打天下,所以品牌弱化的问题一时还不会特别突出。问题是二三年以后车型基本推完,产品线基本完善后怎么办?
徘徊在最低端的自主品牌汽车经过残酷价格竞争数年后,所有人都发现这是一个泥潭。但向上的路艰辛坎坷,这是汽车产品本身复杂性和社会身份属性所决定的。家电毕竟只在家中使用,只要质量可靠价格好,品牌不高相对可以更多地容忍些。可是车却要天天开在外面给人看。汽车品牌提升速度之慢有时让人相当气馁,因为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韩国现代到今天还整天发愁品牌问题,虽然它的一些产品已经相当可圈可点。这也是为什么CSM对3年后自主品牌前景反而担忧的问题所在。
自主品牌发展到高尔夫级尺寸时,品牌开始显得特别重要起来。尤其想从这个尺寸的入门级别向更高一点发展时。但洋品牌们正在这个中国最大级别上摩拳擦掌以逸待劳地准备一场正面对决。各主要外资厂的“廉价大车”策略正有条不紊地逐步实施,以各厂推新车的速度预计,正面碰撞会在2009年晚些时候到2012年间全面爆发。至于2000年以来积累的外资二手车在2009年以后也将大量退入内陆市场,同样也在同自主品牌竞争中成为一个需注意的变量。
对汽车行业新人而言,除了提升产品设计、质量、服务等等以外,企业在提升品牌方面也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好牌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