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不到150万元的银创钢铁贸易公司,近日从银行获得了1400万元的票据融资。在信贷紧缩的2008年,这并非痴人说梦,也不是进行了某种桌下交易,而是得益于一种新的融资思维—供应链融资。
区别于传统贷款业务,供应链融资着眼于整个供应链—“原料供应商-生产厂商-经销商-零售商-终端消费者”。任何单个节点企业、段落供应链,或者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直至上游原料供应商和下游终端消费者的“1+N”交易链,都可进入授信范围(见86页图1)。
这就为银创这类在传统信贷下被归为高风险贷款人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那么,具体而言,到底什么样的企业能获得供应链融资?
授信新标准:不仅仅看资质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考察重点从过去单一强调贷款企业本身的资产状况、资金需求和偿债能力,转向对完成单个交易所需的宏观、微观环境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关注,着重于对交易本身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资质、信用的考核。正如深圳发展银行产品开发部总经理金晓龙所言,“我们对企业自身没有什么要求,重点看交易本身的风险。”
事实上,根据深圳发展银行的“自偿性贸易融资评级表”,在评判是否对一家企业授信时,受信人资质的评分只占到20分,交易对手资信为35分,其他45分主要考察受信人的政治和法律环境、资产特征和担保安排。
也就是说,一家企业需要融资时,如果在四个方面—在哪里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和谁做生意,以及交易商品或应收账款能否设定担保或者形成现金流支持上的得分较高,那么,即使财务报表差一些,同样可以获得供应链贷款。
在“1+N”的融资模式下,“和谁做生意”甚至比“谁在做生意”更为重要。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属于核心企业“1”,银行往往有较严格的标准,甚至认定权限仅归总行所有。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在一些重要行业,总行每年会对各分行下发对核心企业“1”的认定标准和名单。这些“1”企业基本在行业地位、行业特征、资产负债表、销售利润率、应付账款与净资产比率等指标考核中,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比如,银创之所以最终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1400万元的预付款融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上游知名大钢厂属于被认可的“1”。
相比于对“1”的严格要求,银行对申请授信的“N”企业的资质要求反而更宽松,更关注它的管理者行业经验、经营周转能力、赢利能力、销售收入变化趋势以及货源组织能力。银创属于流通企业,固定资产不足150万元,流动资产占到公司总资产的89.4%之多,其中大部分为存货和预付账款。按照银行传统的信用评级模式,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银创有几个优势:管理者张伟路在钢铁行业有较好的人脉资源;销售收入及利润均呈稳定上升的态势,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周转率较快,说明企业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银创与上下游企业皆保持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游钢厂属于该行业全国30强,主要的下游客户—某房地产商也长期在深圳发展银行开立履约保函,可佐证银创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另外,征信调查排除了银创欠税、诉讼纠纷、分解或重立企业等情况。在进行了上述评审后,深圳发展银行授予了银创1400万元先票后货的预付款融资。
在供应链融资思维下,企业获得贷款的方式很灵活:可以将其存货或货权质押于银行;也可以依托于实力强的上游供应商信用,进行一定的责任捆绑;还可以依靠支付能力强的下游买方信用,向银行转让应收账款。银创的预付款先票后货融资便属于第二类。
融资价格:一对一谈判
一般而言,银行主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交易方式的风险量度来确定授信额度和融资产品价格。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国内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产品中并没有统一的定价模型,贷款利率主要是通过银行与企业一对一地谈判来确定。
通常,国内供应链融资的产品价格比央行基准贷款利率高出20%~30%。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征信信息本身就不完善;工商、税务、质检等行政机构出于信息安全和部门利益的考虑对自由信息采取垄断式“保护”,银行对企业信息的核实很困难,风险鉴别成本较高;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人力投入远大于传统贷款业务。倘若是存货质押贷款,由于引进第三方独立物流公司,企业支付的融资成本相应地会更高。
“在判断融资成本高低时,企业应该与无法融资的损失和民间融资的成本比较。当然我们在定价时会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一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负责人称。
不过,并非所有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价格都高于传统贷款利率。比如,在如今银行纷纷收紧信贷的情况下,以商票贴现、票据包买等方式为主的票据融资,因不属于银行表内贷款业务,相对而言更容易申请,企业支付的成本甚至会低于传统贷款利率。
比如,广东裕丰钢铁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民营企业,至2004年时总资产已达7.7亿元,固定资产1.3亿元。尽管规模不小,但当时正赶上宏观调控,加之钢铁价格大幅下跌,公司固定资产基本抵押殆尽,贷款无门,资金周转非常艰难。此时适逢深圳发展银行推广货权质押贷款,于是裕丰以钢材为质押,最终获得4000万元的票据融资,解了燃眉之急。当时票据业务到期仅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加上仓库监管费用,仍远低于银行5.31%的基准贷款利率。
以裕丰董事长林广明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这次货权抵押融资,裕丰能否存活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供应链融资不但救活了裕丰,还为裕丰从单纯的钢铁生产企业成长为包括钢铁生产、贸易、物流等产业的集团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迄今,供应链融资仍占到裕丰贷款总额的18.8%。裕丰旗下的钢铁公司已成为广东省第三大钢铁生产基地,裕丰也从当年的“N”企业变为被银行认可的核心“1”企业。
尽管近年来随着票据业务规模的扩大,票据贴现利率不断攀升,但从目前来看,相比于传统贷款,票据融资的成本仍然较低。
共赢:核心大企业配合
在国内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方案中,能够申请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一般需要参与到大企业的加工制造或者销售过程中。它们的经营状况主要受供应链核心大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银行可以根据核心大企业的风险对它们的风险进行评价。核心大企业是否配合,就成为中小企业能否获得供应链融资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运作中,如果核心大企业处于中小企业的上游,小企业以预付款或库存申请供应链融资,那么上游核心企业因为可提前收到账款,一般愿意配合银行的工作,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并将货物按照银行的通知发放到指定仓库;但如果核心大企业处于中小企业的下游,小企业以应收账款方式向银行申请融资时,大企业往往不配合,甚至排斥。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大企业在和上游中小供货商签订购货协议时,明确注明该笔应收账款不得保理或转让。
实际上,核心大企业对供应商赊销的方式,从短期来看,延长了应付账款的天数,有利于大企业;但长期而言,由于这样做挤压了上游小企业的资金,从而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所以同样使供应链一环的大企业的利益反而受到了损害。供应链融资则可以在买家付款期限不变的前提下,使供应商尽早从金融机构得到大部分货款。
国外大企业以及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深谙其道,因此往往主动替上下游中小企业申请这类供应链融资。反观国内,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意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困难。
目前,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一些股份制银行都在进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以较早从事这一业务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它已为将近3000家中小企业发放了总额度超过1000亿元的供应链贷款。按照每年每笔贷款3~4次的周转速度,全年的贷款发生额将近3000亿~4000亿元,贷款不良率不足3‰。
可以期许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国内大企业供应链意识的建立,社会征信环境的趋好,以及税务、工商等公共部门的信息共享,中小企业将可以更为便捷地利用供应链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