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私营企业家的生活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甚至会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法制版上。如今,变化正在发生……
几年前,我有幸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一些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其中就包括一家刚上市的浙江服装企业和广东惠州的一家食品企业,让我印象深刻。当时那家浙江的服装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连锁的直营店也并不是很多。按照时尚行业的分类标准,可能顶多也就算个“三线品牌”,但其公司内部从架构到制度已俨然一跨国公司的样子,而且管理层言必称“品牌”。以该企业当时的状况,言必称“品牌”让我们一行人不免觉得有点想发笑:求你们,离品牌还早吧?
惠州的那家食品企业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老板根本不带我们进厂区,直接拉到酒店喝酒。其间除了大讲“黄段子”之外,还透露了他的一个“英雄事迹”:他的产品曾经因为从糖果里吃出铁钉、烟头等问题被香港政府禁入,但每次他都是放弃原有的商标和厂址,重新注册一家企业,弄个新商标就“再战江湖”……这种风格让我们叹为观止。
短短几年过去,浙江的那家服装企业已于最近上市,老板也频频见诸媒体。当我想打老板的手机询问一下企业近况时,已经是企业的公共关系部“挡驾”。惠州的那位老板倒是“亲近”,手机通着,说到企业,他很严肃地告诉我,最近刚请专业的咨询机构更新了企业的logo和英文名称,并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品牌拓展部,准备立足于目前的非洲市场,从中东市场着手,好好经营公司品牌。
到这时候,我才发现过去几年我都错了。因为我一度以为两家企业的差异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商业文化的差异,但今天,珠三角的企业为什么在变,为什么在走“长三角”那家服装企业的路子?
服装和食品都属于门槛不高、竞争激烈的行业。从很多年前开始,这两个行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同的地方在于珠三角的企业以制造、出口为主,长三角则在做好出口的同时,也关注国内市场。前些年全球经济强劲,单出口已经让企业订单源源不断,开足马力生产,像惠州那家食品企业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的变化显然是迫于出口回落的压力,但对于前些年大量透支资源,获取“超额收益”的珠三角制造业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两周前,我参加了一个东莞市某行业协会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企业主们开始穿西装、打领带,言谈之间,“黄段子”在减少,不少人准备去香港参加一些管理进修班,甚至去读一个EMBA。说起目前的经营困境,他们有些失落,但也充满信心。
或许这些珠三角企业主想法的改变只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但不管是加入WTO后新规则的要求,还是目前全球经济出现的下行周期,都警示我们再也不能用不计成本的透支资源去换取经济的增长,而要更注重品牌的塑造和能源的节约,促进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这个转变一定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