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IPO之殇
2008年,对于任何一家地产企业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
3月20日,这一天,本是恒大地产IPO计划中结束招股、公布定价的日子,也是其上市的最后一程。但是就在很多人翘首等待捷报的时刻,恒大地产发布公告宣布中止上市计划。6月6日,强行上市的建业地产首日发行即跌破招股价,融资规模为13.75亿港元。大约事隔一个月,宝龙地产紧急叫停了上市计划。
根据资料,2008年下半年,在港交所上市的11家内地房地产公司当中,只有人和商业成功发行,龙湖、星河湾、卓越、方圆等其余10家的IPO过程,都可谓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与2007地产上市公司千亿融资推高地价的盛况相比,2008年对于地产公司来说,更多的则是恨自己“生不逢时”。
这不仅仅是这些大公司本身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的估值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而这一切只是由于此前的估值体系。
2006年,在房价一路上涨的行情中,PE纷纷对大牌地产公司进行了海量估值及投资:美林集团以3000万美元参股北京锋尚房地产公司南京锋尚项目,持股约50.0%;扬子基金1612万美元入股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天津中心项目,携手上海复地集团合作开发。其中,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参股的股权投资案例数就有14宗,总额达14.54亿美元,仅Pre-IPO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投资就高达3.19亿美元。
2007年,就在地产公司上市的一路狂奔中,碧桂园、远洋地产、SOHO中国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其中的幸运儿,同时在牛市当中比较高的估值,从而使这些公司轻易得到了大笔资产,而通常以“土地储备”评价一个房地产公司的传统评价体系之下,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在资本的推动下开始了疯狂的“拿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些房地产公司在2008年品尝到了高成本的代价。在寒冬当中回首2008年,这对于每一个地产公司来说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对于未上市的地产大公司来说,“上市艰难;不上市,面对与投行的对赌协议,日子也并不好过”。对于上市的公司而言,股价直线滑落,也同样需要勇气来面对投资者。
2009年,迎接房地产公司的大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房地产企业也将在进一步加剧的资金紧张中艰难度过。根据摩根士丹利发表的研究报告,其将内地房地产行业评级下调至“大市同步”,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内地房地产经营困难的情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瑞银现在不看房地产的项目。”瑞银投资银行执行董事朱俊伟表示。
也许经过了这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中国的地产企业将集体成长—面对资本及近乎天价的估值,要明白高价值背后的风险;此外,即使拿到了钱,要获得资本认可的关键,也不是大规模的土地储备,而是坚实的现金管理能力。
亚洲传媒 缺失信用的结局
2007年4月26日,亚洲互动传媒在一片欢声雷动中高调上市,成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中国企业。仅仅一年多,2008年9月20日,亚洲互动传媒因爆出公司CEO崔建平在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下,擅自利用公司1.069亿元定期存款为第三方企业北京海豚科技发展公司做债务担保的丑闻而被摘牌,这场短暂又离奇的日本资本市场之旅就此结束。
尽管大家都知道风险投资有70%的失败率,但红杉资本却因为“法律违规”这样尴尬的失败而遭受指责,着实让这家向来被业界称为投资奇才的风险投资公司深感“一失足成千古恨”。东京证券交易所也因此蒙上了监管不严、可信度差的巨大损失。同时在今后几年中,任何中国民营企业去日本上市,都将很难吸引到日本投资人。而这件事影响最大的还要数亚洲互动传媒本身,尽管是由于CEO个人的违法行为,但因此而造成公司市值的大幅跳水使得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未来也是一片迷茫。信誉受损后,亚洲互动传媒今后的融资以及业务拓展都将非常困难。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没有赢家的赌局。
人的问题是此次导致亚洲互动传媒退市的主要原因,为什么红杉资本这样经验老道的投资者会在“投人”这一成熟的投资理念上出问题呢?很明显他们忽视了对崔建平个人人品、人格的考查。当今市场,VC们更注重创业者赚钱以及成事的能力,而对于创业者品行的考量则有所忽视,这正是此次亚洲互动传媒退市最值得投资人反省的地方。但人是变化的、不可量化的。同时兰馨亚洲投资总监李煌也表示:“上市之后,投资方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是没有权利监管的,如果企业没有按照监管规则操作的话,投资人对其也很难控制。”
即使不出现崔建平擅自挪用公款的丑闻,亚洲互动传媒本身的业务模式也有可能导致企业业务下滑。根据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6年亚洲互动传媒的业务组成中,电视广告代理业务占58.78%、电视节目指南占36.16%、海外影院占4.06%。获得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的独家广告代理权是亚洲互动传媒获得投资人青睐的一张王牌。但李煌认为亚洲互动传媒高度依赖“同一首歌”的广告代理,存在单一业务风险。而节目本身是否受欢迎也会直接影响广告收入。加之该节目不是由亚洲互动传媒直接运营,因此不可控性非常高。
收入结构单一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传媒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广告收入是绝大多数传媒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通常占到企业收入的70%左右。面临金融危机,很多公司都会削减广告的投放,这对传媒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如何将收入多元化,推陈出新是目前摆在中国传媒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奶业 倒在2008
就在2008年初奶业集体冲动,欲争抢IPO的同时,一场灾难让这些企业一时品尝到了什么叫做“艰难”。当初被蒙牛等光环环绕下的奶业,也开始走下了狂热的神坛。奶业,似乎再也不是往日的投资热土。华平投资因投资青岛圣元国际亏损1300万美元;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因投资太子奶而被深度套牢……
2008年,众多的奶企和相关的许多投资人因为“三聚氰胺”这个词而身陷囫囵。然而,三聚氰胺似乎只是一条导火索,不是真正的元凶。
5年增长200倍!6年销售200亿元!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蒙牛和伊利用数字创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财富神话。1999年,蒙牛的年销售额是4000万元,伊利的年销售额是11亿元;到2007年,蒙牛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13亿元,伊利达到了192亿元。
这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更是一个来自资本的诱惑。在蒙牛、伊利神话的诱惑下,从2002年起,各路资本开始了奶业“淘金热”。
2008年5月,中信宣称5.7亿元收购南山奶粉100%权益;2008年6月,智基创投与华晨创投、中科招商1亿元入股优格生物。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开始,整个奶业就已经涌入了近百亿人民币。
资本创造了蒙牛的神话,同样,近乎疯狂的资本也最终导致了“三聚氰胺”的出现—“资本毕竟挤不出牛奶”。无论资本进入多么迅猛,遗传性状决定了原料奶供给的增长都有一个限度;尽管液态奶加工线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建成,但上游奶源基地的建设和良种培育起码需要3-5年时间。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以后,奶业也开始了周期循环由高潮滑落到了低谷。“整个乳业都在亏损,损失迄今已经有200亿元左右。”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近期表示。
奶业2008年流年不利的确是事实,但是看奶企与投资者的众生相—乳业三大巨头同样现身丑闻当中。
诚然,行业风险是投资要素,但是具体到企业,对于圣奥、蒙牛、太子奶来说,却是各有各的问题。太子奶的倒闭是其中的典型。除了行业问题之外,关于企业家这一人的因素也使其成为2008年奶业中的焦点。
很多人都将其失败归咎于对赌协议,然而,这显然并不是其根本原因。“太子奶当年成功的要诀有三点:第一,通过夺取中央电视台标王,高调、甚至不计成本地打造强势品牌;第二,在此基础上,挤压经销商和供应商巧妙融资;第三,集中兵力占据二三线城市。十多年来,太子奶始终依靠这些手段在维系企业的发展,一直缺乏创新,自然缺少后劲。”对于太子奶的今日,一位太子奶的创业元老曾如此表态。
资本可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和创新的推手,但资本却不是万能的。这是投资者和企业家需要共同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