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PPG创始人李亮潜逃美国”的传言尚未平息,其宣称“获得某美国百货公司一亿美金战略投资”的消息,又引来了“说谎话”的指责。
12月2日,有一自称接近李亮的人士主动向本报记者报料称,“PPG获得1亿美金投资是假的”。他告诉记者,李亮此前确实想找美国知名的零售集团西尔斯谈判,但是并没有获得成功。
记者随即向另一位接近李亮的人士求证,这位人士回应说,“(1亿美金投资)消息出来之后,你们都去采访过入股PPG的VC,为什么VC都不愿意说话了?因为,他们有职业操守,不能说谎话。”
PPG,这家曾广受舆论和风险投资追捧的“轻公司”,正遭遇越来越多怀疑目光的审视。
李亮为何要发布“1亿美金入股”的消息?此前,所谓的“创始人潜逃美国”是真是假?PPG的真实运营状况到底如何?拖欠供应商、广告商的款项如何造成?在本报记者多方采访后,迷雾开始慢慢散去。
一个2006年延续至今的商业神话,正面临破灭的危险。
雾里看花的一亿美金
2008年9月下旬,PPG曾向本报透露,其获得了一笔来自美国百货公司的、高达1亿美元的投资。不过,当时的PPG并未透露投资方的名称。
事实上,1亿美金的消息出来之后,随即引来多方的质疑。外界普遍认为,对于PPG这样一家新兴的公司,盘子不会太大,1亿美金进来,不可能仅仅是参股地位,李亮很可能已把PPG卖掉了。
11月27日,本报记者曾独家连线尚在美国的李亮,按他当时的说法,这1亿美金的投资主要投向美国公司,而非PPG中国公司。他同时称,PPG的控股权仍在以他为首的高管团队手中。
不过,按照这次报料人士的说法,这1亿美金的投资根本不存在。尽管李亮是希望能够找到合作方——美国西尔斯百货,但是一直未能如愿。
根据雅虎财经资料,美国西尔斯公司Sears Holdings Corporation(NASDAQ:SHLD)成立于2005年,由美国凯玛特(Kmart)和原西尔斯公司合并而来,为美国第六大零售商。
西尔斯公司近期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这家公司因销售困境导致当季亏损。在已关闭22家门店后,其未来还将关闭更多的商店。
创始人李亮的退意
“李亮之所以捏造如此大的投资消息,是为了稳定人心,拖时间。”上述报料人士称。
在11月底爆出“李亮潜逃”的传闻后,PPG内部更多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除了此前就被媒体大量报道的“拖欠广告商与供货商款项”外,最新的消息是,PPG很多高管也陆续停止工作,甚至离开了公司,其中包括公司COO、CFO、CMO等。
在上述报料人士看来,“李亮潜逃”并非空穴来风。“从今年年初起,李亮就办了新加坡护照,慢慢开始卖房。估计那时候就开始要溜了。”
这一说法,在上述另一位接近李亮的人士处也获得相关印证。这位人士告诉记者,“7月,李亮携妻去了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此前,流传在风投圈的传闻则是,李亮在9月上旬便已“消失”。
11月27日,身在美国的李亮曾对本报记者解释称,其去往美国,是为了开设美国公司,拓展美国业务。
但报料人士称,“李亮去美国,就是想把公司卖掉,结果到现在也没成功。只好谎称在美国开分公司,以此为借口拒绝风投让他回国的要求。”
据悉,李亮曾经为PPG设计了一套快速套现的方案,主要为两种途径,上市或者直接卖掉。今年3月,李亮曾高调声称,在获得三轮风投之后,PPG正着手准备赴纳斯达克上市一事。他给出的时间表是,“最快今年第四季度,最晚明年第一季度”。
不过,李亮在11月27日也对本报记者亲口承认,由于大环境的原因,PPG的上市计划已搁置。
在该报料人士看来,PPG迟迟未能上市的原因在于,盈利状况不能达到要求。其还透露,李亮还曾在国内为PPG寻觅买家,均没有成行。“他不能按预想的快速套现,不想玩了,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外界看起来不能理解的行为。”
在这位人士看来,2008初,李亮退意已显。“从今年初,他就很少来公司了,去年各种供应商纠纷出现后,他从不打算解决,只是一拖再拖,最后,把所有的外部合作关系都破坏了。”
虚幻的资本游戏
进入2008年,PPG便开始麻烦不断。
拖欠广告商、供货商货款的官司,层出不穷。PPG广告商之一、上海旷视广告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PPG自成立以来便拖欠了该公司的广告费用,至今仍有“区区几万块钱”讨不回来。
这一切,与PPG在资本市场“财大气粗”的印象大相径庭。
按照此前PPG给予外界的说法,自2006年第三季度起,三大国际风险投资公司TDF、JAFCO Asia、KPCB先后两次在PPG上注资近5000万美金。2008年3月,李亮再次宣布获得香港三山投资公司3000万美金的投资。当时,PPG宣称的、已获得的风险投资累计超过8000万美元。
“PPG并不缺钱。”李亮在今年3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一再强调。
不过,据报料人士透露,PPG实际吸引的风险投资,其实不超过4000万美金,并且,其中仅仅只有第一轮的600万美金,真正被投向用于公司的运营。
另一位接近李亮的人士也给出了类似的数据。这位人士表示,按照行业的惯例,对外宣称的融资额都有水分。而PPG真正的融资金额,“与4000万美金的数目出入不太大”。
他同时也确认,“仅有第一轮共600万美金的投资被实际运用”,至于第二轮投资,“去向则不太清楚了”,而第三轮香港三山的3000万美元,“的确没有进到公司”。
这位人士仅暗示,李亮在创办PPG之后,“的确变得很富有”。
但面临众多高管,其中多人拥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经历,李亮如何能如此隐秘地掌控资金?“他禁止高管和VC相互接触,无论是跟供货商还是VC,他都是单线联系。”报料人士和上述接近李亮的人士均称,“目前,清楚PPG财务的,可能只有他和财务总监。”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皆表示,PPG此前的运营状况不错。尽管2007年PPG还处于亏损,但销售额已接近5亿元(PPG一度宣称“年销售额10亿”)。2008年春,PPG甚至已经实现了小规模的盈利。
不过,在李亮“快速套现”的期望落空后,如今的PPG已开始大幅下滑。
“今年开始就吃老本,越啃越少。”爆料人士称,“现在,一个月的销售额不到400万元。”
12月3日,记者试图联系在美国的李亮,但电话一直未能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