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创业带动就业”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在当前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及时通过政策调控和服务补位,让创业环境更具亲和力。
一位专家提到的这组数据,引起大家热议:在中国创办一个新企业需要经过13道程序,历时35天,最低注册资本达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而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30多个发达国家(OECD国家),创业者只需花15天经6道程序,最低注册资本仅为人均国民收入的32.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顾光青介绍,一项对上海创业环境评价的调研显示,对创业环境持肯定评价的被访者仅占38.7%。不少创业者反映,虽然潜在创业机会多,但潜在市场门槛也高,银行、风险投资、专项基金等“创业要素”市场缺少亲和力。创业企业能在资本市场筹资的概率极小。政策享用成本不低也是创业者反映的问题,耗费在申请表格填写、递交、审核、流转、反馈上的时间不计其数。各种认定、评估、鉴定、审批程序冗长。创业者准备资料和填写报表所耗费的时间是发达国家的3倍—5倍。
当前,上海创业就业市场已经趋向成熟,许多客观条件得天独厚。专家提出,创业环境不能仅停留在“家底厚、硬件新、政策宽”的层面,需要把做强服务作为优化创业环境的着力点。
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举例,当前有不少大型园区,占地几十平方公里,但园区里没多少商业和餐饮服务,园区内的员工只能通过送盒饭解决。虽然对园区管理方便了,但既抑止了消费需求,又阻碍了原本可以产生的创业和就业机会。职能部门应从“管理”立场转移到“服务”立场,在规划和建设中就考虑到创业和就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空间。
创业环境更具亲和力,也有助于消除创业者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恐惧”。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等专家建议,促进创业服务市场的形成,促进创业领域中出现市场化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功能性、专业化社会服务,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政策与创业实际的吻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