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连锁业
谁能想到,18年前开始从事美发业时,高颖对美容美发业竟是一窍不通。
最初月薪仅有800元
高颖的故乡在北国冰城哈尔滨。1991年,高颖和丈夫看好深圳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这个没有“本地人”的城市,相信的只有能力、智慧和勤奋。1991年8月,高颖跟随丈夫随迁到深圳。她却万万没想到,自己到深圳后竟然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个时候,朋友介绍她到一家理发店当经理,每个月有800元收入,高颖一口答应下来。说是“经理”,其实更近乎于“打杂”,店里除了洗头、剪头之外的所有工作,包括买菜、做饭、修下水道、采购洗发水、毛巾等等,都是高颖自己动手。
此时的高颖,对于美容美发业来说,绝对是个门外汉。新店刚开张,因为没有经验,对于一个近200平方米的美容美发店她只买了120条毛巾。后来才知道,客人做头发,最省也要使用3条毛巾。开业当天,高颖一个人踩着单车往返东门3次,去采购店内需要的用品。
高颖不懂美发,但她很清楚,企业要生存,一定要靠顾客那里的美誉度,这是谁也无法抹杀的。经营企业需要“真、专、情、信”,只要做到这四点,谁来抢客也抢不走。就这样,她担任经理的这间店,很快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股份制改造留住人才
1992年,一家医院想办一个职工理发店,高颖被请了去,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1994年,她高利借款,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品牌——首脑美容美发。第一家首脑在莲花二村开业了。3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在当时的深圳也是最大的美发店之一。此后几经调整,在2004年,首脑已经成为了一家拥有6家分店的连锁企业。
企业做大了,“真、专、情、信”这四个字,高颖一直带在身边。文人出身的丈夫为她的店题了副对联,贴切地反映出高颖的心情:“能理难剃之头吹清明之风令首脑廉洁如此伟业非我莫属;不洗无耻之面洒冰玉之路让眉目秀楚这份美差舍我其谁”。
2004年,对高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时的首脑发展到一定规模,遇到了人才流失、发展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瓶颈。企业何去何从?是主动求变,让更多的人分享企业的成就,还是保持现状,眼睁睁地看着市场不断让后起之秀蚕食?高颖果断地选择了前者。
经过1年多的精心准备,高颖主动把原来自己独资的首脑,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她把优秀员工纳入企业之中来,无论是新店还是老店,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按照资历、能力等获得一定股权,分享企业的赢利。
用相对标准化壮大企业
高颖是美容美发业少有的学者型企业家。2002年,她开始攻读牛津商学院的EMBA,每个月都要打“飞的”到上海学习,还前往英国伦敦学习两次。这一切在高颖看来都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和营养,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做得更好。“相对标准化”,或者叫做“局部标准化”的概念,就是高颖通过不断总结、提炼领悟到的服务业发展方向。
将美容美发业做强、做大,是高颖的梦想,但美容美发特殊的行业性质,注定它的未来和麦当劳式的标准化有所差别。“就美发而言,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头发的流向也不一样,怎么能做到服务的完全标准化呢?但是,流程、工具、操作规范、接待用语等等都是可以标准化的,我们的连锁企业就是要用相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来实现自身复制和发展壮大。”
对话:
期待“形象效应”
记者:整体经济的不景气,会不会对美容美发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高颖: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口红价格便宜,又可以让人美丽起来,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美容美发也有类似的情形。就算有了经济危机,但它不会严重到每个人都不去剪头了、不理仪容了吧?反而会有更多的人更加重视发型、妆容,这是人的精神面貌。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当下反而是一个扩张的好时机?
高颖:也可以这么认为。经济不景气,市场上的人才也越多,我们特别需要那些有连锁经营、规范运营经验的人士进入这个行业,弥补行业缺乏职业经理人的不足。我自己的企业也承诺,不但不会裁员,反而能够提供新的岗位。经济下滑、人才增多,这对企业来说也是调整扩张的机会。但是我想,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不论在任何环境下应该都能够找到新的商机和发展空间,只是有速度的快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