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国现在看不太出来,因为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几十个VC的差异在哪儿还不够明显,而且大家评判的标准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评论VC,都以基金有多大,有多少投资额来衡量,或者说谁投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了,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而没有评论哪个VC特别懂得哪个行业,和企业家的关系如何,在企业的关键节点做了哪些贡献,谁提前预测了发展的趋势、预先站了位,等等。
中国的VC市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喜欢谈热点,说这个热那个冷。热是什么意思?热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大家投了很多钱和很多公司,所以称之为热,被炒热是坏事,因为大家会比较盲目,都一窝蜂去投,可能前三个投资来还可以成功,再往后就不一定了。
创业者不能因为大家一窝蜂投什么,就做什么。你做一件事不应该仅仅因为可以融到钱,而是这件事在商业模式上有意义,可以改变产业。如果你证实这个产业可以被改变,你就会变得非常热。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放心,会有人追着你投钱。
中国的创业者还是喜欢拷贝美国的模式,美国有YouTube,中国就出现无数视频网站;美国的MySpace火暴,中国也出现很多相似的公司。其实拷贝美国模式是2000年中国VC的投资方式,因为当时在中国做事的VC没有决策权,只有拷贝美国模式的公司才能使坐在美国的投资委员会看懂,才可以被批准。
今天我们自己有投资决策权,让我们激动的是将为行业和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案子,我们愿意把钱投进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帮助这种公司成长,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变革,今天的中国市场充满了这样的机会。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KPCB在中国成立中国基金时,我们没有融太多的钱,我们想做一个规模适中的基金,比较灵活。我们觉得自己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投资一些可能比较偏门的公司,而不见得是大家都一拥而上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