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创业
逆势创业为什么可行?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创业者本身的特质。也就是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是谁”,而不是“我在什么时候做”
不要跳槽,千万不要和老板提加薪,如果你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大军中的一员,那么,不幸的孩子,听着——即使是月薪一千甚至零工资的机会,你也要抓住……形形色色指导我们如何安然渡过不景气时代的报纸、杂志和权威人士,乃至父母,都在反反复复、耳提面命地提醒告诫一个“真理”——总之,在这个还看不到头的经济寒冬里,保住自己的打工饭碗才是王道,即使你感到没吃饱,即使你不爱吃。
常人的目光总是这么短浅。所以,成功者往往是人群中的少数。
经济衰退不是等待的理由。如果你一直有创业的梦想,有成熟的想法,还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毅力,那么就考虑创业吧。
正如商业思想家Paul Graham所说,“在经济衰退期创业似乎也不是那么糟。当然我也不是说经济衰退有助于创业。事实其实很简单:对于创业而言,经济状况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创业者本身的特质。也就是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是谁”,而不是“我在什么时候做”。如果你是“正确”的人,你就可以成功——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果你不是那种人,那么再好的经济状况也帮不了你。一些人认为“现在经济状况太糟了,我最好还是别在这个时候创业”,他们的这种错误和经济泡沫时期的那些人一样。在那时,人们的想法是:只要创业,就有钱。
在这个不景气的时候,我的朋友、前外企职员Julia终于决定把一直怀有的创业念头付诸实际行动了。
Julia是个地道的上海女孩,精明能干,颇有商业头脑,再加上善于理财投资,工作以来积累下一笔不小的财富,是朋友堆中的“小富婆”。两年前因为厌倦干了十年之久的外贸物流工作,她潇洒地辞职,到澳洲、西藏、四川旅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旅行归来后,她既一心一意又三心二意地寻找着心目中的“有意义、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这正是中国股市最疯狂的时段,在退休后就当模范股民的老妈操盘下,Julia在股市的资产一路暴涨,足足翻了一倍多。加上每月固定的一笔房租收入,还有一套几年前买下盼着领动迁款的老公房(买下一个将来可能要拆迁的老房子,这样就可以拿到一笔很丰厚的动迁费,上海有很多人这么做),待业的日子滋润得冒泡。
当股市里的本金缩水70%,老公房传闻市政缺钱拆迁遥遥无期时,悠哉游哉待业的她终于慌张起来。当决心重新振作、再战职场时,情况似乎不妙了——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成为本轮经济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实在不甘心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Julia终于下定决心去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她不止一次动过自己开餐馆的念头,每次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理想的店面,就是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有家人的强烈反对——小姑娘家找份轻松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找个好人嫁掉才是正事。
但Julia决心已下。每个硬币都有两个面,不景气时,创业也有优势。虽然不时传来让你沮丧的公司倒闭破产消息,可是,这也预示着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好更稀缺的资源。譬如,这几个月忙着考察店面的Julia就发现:好多闹市区的现在贴着“旺铺转让”的白条和联系电话,这在两年前是不太可能的事,你还可以就租金狠狠地砍一笔。而且,和你竞争的对手也在减少。
但别高兴得太早,若是别人做不好,你凭什么能做得好?所以,要非常之慎重,要做出详细的计划书,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在经济泡沫膨胀的年代,一份华而不实的商业计划书或许可以帮你忽悠到各种VC、天使投资;而这个时候,你得老老实实的。
你要认真考虑特殊时期的特殊市场定位。经济危机,人人自危,大家开始学习勤俭过日子,上海的餐饮业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有意思的是,一家平价咖啡烘焙食品的连锁店从2008年下半年快速地扩张,抢占了闹市区的黄金地段。无论什么时候去,这家店的柜台前永远拥满了排队买咖啡和面包的人群,不时可以看到外卖人员拎着装有几十个纸杯咖啡的送货包急匆匆赶往周围的写字楼。
在热闹街头和午休时候,小白领们喝上8元左右一杯货真价实的研磨咖啡(相比放奶精的冲泡咖啡),要上10块钱以内的小点心,享受一把经济危机下“缩水”了的小资情调。我已经注意到,另一家复制这种模式的咖啡烘焙连锁店也在迅速地抢占地盘开店,他们的生意看起来也不错。
这个时候,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打得开顾客们捂得紧紧的腰包。经济萧条时创业不意味着你可以忽略经济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现在都会感到囊中羞涩。不过消费者的这种状况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你甚至可以从中获益。你可以为他们做出更便宜的东西。新创公司的东西一般都比较便宜。从这一角度看,新创公司比大公司更适于在经济衰退时期生存。
经济不景气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竞争压力减少。技术的发展就像列车前进,如果出站时人们都窝在角落里,你就可以独享整个车厢。
对于资金准备更雄厚的创业者来说,你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你必须问自己——你想进入的行业在未来是否有很好的成长性?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史来看,每次经济萧条之后,都伴随着一次巨大的产业转型。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经济持续处于恶劣的境况中,但是那个时候正是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成立之时,之后以个人电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席卷了全球的产业界。
Paul Graham指出,技术进步本身并不太受股票行情影响。所以对于任何想法,迅速行动的回报远高于观望不前。微软做的第一个产品是为Altair系统的Basic解释器。那就是1975 年的世界所需要的产品,如果当时比尔盖茨多等了几年才行动,一切就太晚了。
再将目光转向国内。享受了二三十年美好时光后,制造业为主的中国民营企业这些年日子过得都很艰难,经济危机导致的欧美市场萎缩,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危”和“机”并存的时候,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有所行动。
廖童的父亲是温州一家颇具规模的鞋业公司老板。从加拿大留学回来后,作为“接班”步骤的一部分,他被父亲安排到旗下一家工厂当人事总监。因为海外反倾销,原材料成本上涨,加上新的劳动法,鞋业公司利润空间日益稀薄,2008年外贸订单更是大幅减少。这个时候,他终于获得父亲的默许和资金支持,离开家族生意自己到上海创业。
他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涉水期货投资。“经济形势是很不好,大宗商品的价格惨跌,但是,现在的风险也很小,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和追赶”。这个竭力表现成熟的娃娃脸80后男生梦想很大,“等有足够的经验和人才储备后,我们以后向做专业期货经纪公司转型,再以后……投行。”虽然美国人玩一套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把自己和全世界都坑苦了,然而,无需置疑,金融行业未来在中国是最有前途的新兴产业之一。
成立于2007年底的“接力中国”聚集了200多个像廖童这样的民营企业“富二代”,其中有三分之一自己独立创业的,大多进入他们那代草根出身的父辈们搞不懂的金融、新媒体、生物技术等新领域,同时,也背负着延续家业兴旺的使命。
然而,无论你是否拥有一个“富爸爸”,严格的成本控制都是抵抗经济衰退的首要生存法则,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而言,尤是如此。创始人们取得成功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做一只打不死的商业“小强”,“导致小企业立即倒闭的原因就是总是缺钱。你的公司越是廉价地运营,它就越不容易倒闭。幸运的是经营小公司非常省钱,而且经济衰退有可能让它变得更加省钱。”
Julia从一个创业指导会回来,她刚刚学到了新的一课——一旦创业不顺,亏损多久和多少资金额就该放弃?听上去有些“触霉头”。但是,何时止损,是每个创业新手最不愿考虑、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