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时分,莞城市区灯红酒绿,在市中心的一个酒吧里,衣着体面的宋桥林和一帮朋友在高谈阔论,他现在的身份是根据地艺术公司的策划总监。5年前,他还在东莞不起眼的小镇上,和其他不起眼的外来打工者一样,流转在制造业的某个车间里。5年后,他从镇进了城,从普工做到了中级白领。由此,成了一个特殊的“新莞人”。
说他特殊,是因为所谓“新莞人”,大部分意味着的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穿着统一的工服,佩戴着不同的厂牌,十几个小时穿梭于不同的工厂流水线上,面目模糊。
而宋桥林不同,当这个城市整个都笼罩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时,作为城市最核心的要素——“人”,宋桥林倒是首先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转型。
进城立业
宋桥林刚到东莞的2002年,其实也正是东莞市开始提转型的开始,到2004年,正逢“东莞模式”开始面临巨大的危机,首先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民工荒,提“转型”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这个城市方向在迷茫,宋桥林对自身的出路也充满了迷茫。他唯一没有忘记的是看书,一边在清溪镇的骄阳下发传单跑业务,宋桥林也一边充电,他觉得自己对营销、广告方面比较感兴趣,就专门找了一些这样的书来看。在心情迷茫或烦闷的时候,还不停地写东西,来纾解心中的情绪。
恰好那时一同前去的18个同学已经有一部分杀到了东莞城区。他也意识到,待在一个小镇做一个普工的发展空间实在太小了,2004年7月,他离开清溪进了城。
工作也很顺利,由于有业务员的经验,宋桥林很快谋到了一份做装饰公司的业务,并做得比较顺畅,他想这个离广告业很近。
“但我知道这种生活不是我过的,只有一个业务员能出来,过得好,大多数都只是芸芸众生。”宋桥林觉得他最拿手的还是写东西,所以找工作还是要找能发挥自己长处的。
几乎是靠他在郁闷时期写的一大本文字,他进了东莞妇联旗下的杂志社。“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要不是东莞对文凭没那么看重,对人才的实力更看重,我也没机会进去。”宋桥林很感慨。
跻身文化人的工作,使宋桥林很快成长起来,也积累了一些社会关系。后来的工作,宋桥林又顺风顺水地进了企业,包括东莞当地发家的中域通讯、慧谷地产、天沐温泉等,并在2005年房地产发展很火的时候,“玩”了一把房地产策划,还成功地策划了CIID东莞专业委员会的建立计划。
无归属感
尽管如此,宋桥林对于东莞还是“没有归属感”。
“东莞只是个‘走过、来过、错过’的城市。”他感慨到,大多数人在这里忍气吞声的做一段时间普工,挣到钱就回家去了。
虽然,去年东莞市政府为了消弭外来工和本地人之间的隔阂,造出了“新莞人”这个听上去温馨而人性化的称呼,一改往日“外来工”有歧视性的名字。但是对于很多外来人员来说,仍然只是形势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暂住证、孩子入学、待遇等才是更大的问题。
更让很多“新莞人”气愤的是,前不久,东莞市政府还提出,“要以提高出租屋租住和经营成本的经济手段推动新莞人回乡创业”。也就是说,东莞面临“洗牌”的不仅仅是制造业,外来务工人员也面临转型或转走的问题。
在很多新莞人看来,却有种过河拆桥的意味。高级经济师吴运建也质疑,“全国没有哪个城市像东莞一样,花大力气减少人口!”
不过,对于像宋桥林这样打拼了多年的新莞人:“还是有了感情的,就像我的第二故乡一样,是人生当中的战斗地。毕竟再怎么样,也比待在老家有前途。”
这是已经较为成功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宋桥林,但即使是他,也做好了离开东莞的准备。那么,对于大多数没能像他一样自身得到升级、经年累月在流水线上奔忙着的新莞人们,何时能给他们真正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