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理论”颠覆“28定律”,成本极大降低,媒体特性改变。 做大的人是会聚合的人,然后明星会是很个人化的成功。
移动领域的新媒体产业可以达到互联网的水平,关键在于运营商这个链主实行王道还是霸道的管理方式。
一个媒体的生命力不取决于新旧,而取决于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能不能匹配。
做媒体,除了自由、责任之外,还要心存善良。这样可能使媒体的发展不吃力。
主持人:对新先出的博客、播客、手机媒体等形式,您对他们的前景是怎么看的?在国外的传播学研究中很早就把电信都解释成媒体的一种,因为它们也是用来传播信息的;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和中移动收购凤凰卫视的股份,国内开始出现这种业态,您是怎么分析的?
王超:我觉得Web2.0概念下的博客等等是很个性的东西,特性是很强烈的,可以理解为传媒领域的问题。美国的Wired杂志的主编说这是一个颠覆“28定律”的东西,他提出的“长尾理论”,基本的表述就是说如果渠道足够地长,那么即使不是热销的东西,依然能够存在。为什么以前强调了28法则,因为有较高的成本存在。
主持人:还是新技术、新工具降低了成本。
王超:你现在在屋里面开一个店,一个月的房租多少钱?水电多少钱?在网上卖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你卖了之后才去取,取完了之后你赚钱。这就使得很多人在做,因为做这件事情不会拖死你。所以背后的原因是随兴消费和富足消费。对媒体来讲,你办一个电视台和报纸、杂志都有巨大的投入风险,因为你要有制造、物流、印刷等等。对博客来讲不使什么劲,我也可以出。
所以这个媒体里面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人写博客都能写得那么有名。即使写了没人访问的东西也会存在,不一定什么时候就来机会了。所以是由技术的手段产生,才会有这样一个业态出现。那做大的人是什么人呢?就是会聚合的这种人,然后明星会是很个人化的。
主持人:一个人就是一个产品,这就是自媒体、我媒体这些概念出现的原因。
王超:所以在互联网上就是这样,在移动这个领域里面我觉得这个产业可以达到同样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业务链。比如说内部的供应商到运营商、到增值服务商这一大串链条,他们之间活动的规则是不是合理?别人确实要看运营商的脸色,因为它太大了,它是供应链的链主。所以对运营商来说,到底是实行霸道还是王道?如果你是霸道,对整个的产业来讲都不好,如果你实行的是王道,别人可能还尊重你。
主持人:那么,在手机媒体市场,需要的是运营商的态度而不是市场的体制?为什么日本的DoCoMo也完全控制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但增值服务做得那么好呢?
王超:这个挺有意思的,所以我觉得在于控制的方法,因为对于中移动中国联通来说,有能力为什么不控制呀?所以不是说你不要控制,但控制是王道的控制是霸道的控制。从王道来讲你可以取得长久的收益,霸道根本就是不讲理,我把钱收到完了。
主持人:户外媒体在中国目前的状态,分众、航美、广源等都各占据市场的一端,他们的共同特性是利用受众的无聊时间,形成强制性的观看,现在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广告市场分支,他将来仍然会这么快吗?
王超:我觉得一个媒体的生命力不取决于新旧,而取决于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能不能匹配。它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因为人们在户外的时间长。如果一下班就坐在电视机前,那经济怎么发展?堵车的时间如果没有那么长,广播业就不会起死回生,发展迅速。所以这是一个和社会环境匹配的问题,它发展的制约条件会来自于环境的和谐性,就是能不能跟环境和谐相处。
主持人:其实跟企业的理解能力是有关系的?
王超:对,我们从做商业来讲,比如说过去对市场经济的典型的认识,认为只要能自主就能够做好,后面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这么干,市场肯定能把这个东西带好。以前说只要我做就会增加经济的水平,提高整个的福利水平,现在我们是越来越强调责任。刚才说到的新媒体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上端,或者是处于控制地位的,它的责任感要非常强。它要对整个大的方面,对社会,再一个是对产业是要有责任感的。
主持人:比如说,在做分众传媒的访谈时,他们的理念是占有市场份额最大值是75%,剩下的让别人去玩,来和自己竞争,您觉得这只是一个概念还是理念?
王超:75%已经太高了。很多媒体公司确实有这样的策略,比如说市场份额不超过40%,再多占的话,从他自己本身来说,他编辑的成本会提高很多。另外来讲,对于整个的单一市场,你是占一个100亿的20%还是占30亿的70%好?这个不一定。第三点,我觉得除了自由、责任之外,还要心存善良,我觉得这对做媒体、企业的领导人来讲还是很重要的。媒体是有很强的社会使命感的,他是要给大家提供服务的,不能是我只要赚得越多越好,我就在那搞。
主持人:这是您对上一波传统媒体高潮的一个反思?
王超:做的过程当中要有责任感,还要有善念,这样的话可能使媒体的发展不吃力。
嘉宾:我看到最近CTR一位副总说,最近这两年来看电视的增长是缓慢的,传统媒体中报纸下降最多,杂志基本稳定,互联网的增长非常快,大概就是这样的数据。不管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你怎么看待不同的介质带来的商业价值的变化?
王超:我觉得可以靠一句老话: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主持人:有很多的介质对一家媒体来说是很有利的。但是没有极早下手去研究,失去时机是非常可惜的。
王超:关键还是他对自己核心的东西是不是有信心?你是否认为你的内容是独一无二的。
主持人:传统媒体的变革中,在向互联网学习的能力方面,是否能做到在过程里面实现消费?互联网缩短了到达受众的链条,就像您现在在说话的过程中,读者已经把它消费掉了。
王超:这就是说,报纸报纸,你到底是那个报还是那个纸啊?如果你指定了“纸”,那你的成本必然越来越高,环保人士可能都会注意你,你导致砍了很多的树。很多的介质是很有意思的,比如TOM做彩铃,周杰伦的彩铃收了4千万,付了2千万的版权费。但不管是什么介质,内容得是周杰伦才行。我认为内容的价值随着介质越发达,介质之间的竞争越强,好的内容是稀缺的。
嘉宾:我们现在电信业目前过分依赖于传输渠道的稀缺性,这把它的价值放大了。
王超:就像法国的电视台,自己的自制节目不能超过60%,他当然得让各个地方的内容提供商发展起来,中国觉得全部节目是我自己制作的,我哪怕抄一抄,你觉得你做得再好也不行。实际上在这个产业链里面谁更有价值?当然是能创造内容的更难一点吧?
嘉宾:你刚刚提到这个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的说法,我举一个反例,我们经常说好的行业会产生好的企业,一个媒体的好坏是源于行业的厚度跟深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行业决定,比如说户外广告造就分众传媒。
王超:你说的肯定是有道理的。行业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能做多大的事情,还是要看自己。我觉得没有必要一点点来抠这个东西。报纸是一个行业,新媒体是一个行业,户外的又是一个行业,互联网是一个行业,互联网里面垂直的门户又是一个行业,所以这个范围是有伸缩性的,一个好的公司在这个大的领域里面永远可以找到机会,而它自己会定义它的行业范围。
嘉宾:博客你看好还是看衰?
王超:这是一个长远的事情。看你做什么了,如果你是写个人博客,那你有没有徐静蕾那样的感召力,或者你的东西是不是实用;如果你是博客网站要看你的品牌管理和业务模式,你的利益关系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企业,能够把原来的资源让它在这个空间里面继续赚钱,比如搜狐、新浪这样的传统门户来做博客,那你的业务模式是怎么样走的。所以博客里面有很多的角色,有很长的价值链。你看中哪一段,你在你这一段的博弈空间有多大,你的规则是什么?
主持人:你们觉得作为传统门户网站做博客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运营这个产品?
嘉宾:你个人是否看好博客这个介质?内容是介质和形式决定的。
王超:我觉得这个产业链是博客媒体行业的体现,这个产业链就是一个尾巴,长得很,但是有的尾巴是一个凤尾,有的是鸡尾,有的地方很闪亮。这些都无所谓,只要允许你都摆着,读者也无所谓,没有什么特别的必需,不是说不看谁的博客就不行了。所以它会变成那样一个富足的经济、随意性的消费,如果你分析这个消费特性,这是闲的,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找件衣服穿。
嘉宾:比如说搜狐的世界杯博客军团,利用博客来报道世界杯,当博客来解读一个娱乐性或者新闻事件时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将来的这个关系会怎么样?
王超:昨天世界杯的新闻你看到了吗?有一个球迷在一个酒吧里面自己过什么瘾呢?对着屏幕给另一个人解说,他完全是自己过瘾,旁边就一个观众,过把瘾嘛。你别听黄健翔解说了,听我解说一下吧。如果在网上不就是博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