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走出去,有人赶回来
甘肃,天水,麦积山。 多年前,一个贫困的村庄,一个男孩降生了,没有人会料到,多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会成为中国地产界的领军人物,在关于潘石屹的报道中,他的出身和童年总是被很多人称道。 “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会想到小时候的一个情景。我出生在黄土高坡,七八岁时,每到秋天,我们都要到山上去背高粱秆子回家当柴烧。回想起来,那地势山高坡深,七八岁的孩子总是累得满身是汗,小孩子真不愿意背呀,邻居阿婆就对我们说,别玩了孩子,赶紧背呀,秋天多背回一根高粱,妈妈冬天就多一根柴可以烧炕取暖。听到这样的话,不感贪玩了,赶紧往家背……”每当说起童年,潘石屹的眼中总是闪烁着一丝温情,他将这段经历看成自己人生中不可获取的财富。 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潘石屹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1984年毕业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1987年下海经商。在海南岛,潘石屹与6个人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也就是今日万通的雏形,1992年,他受命回京,创办北京万通。对于当初到北京的情形,潘石屹记忆犹新:“1992年,我连北京那几座大立交桥的名字都叫不上的时候,就到处去找地。后来有人介绍块地,一看,不错,就拿下这块地,开始做万通新世界广场。”万通新世界的成功销售,使潘石屹积累了一笔巨额财富,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地产界的大腕地位。 潘石屹的商业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但更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那土洋结合的婚姻,他的妻子张欣是潘石屹遇到的另一段传奇。生于国内,14岁后移居香港,开始只是在一个工厂做女工,用张欣的话来说是童工出身。钱挣得少自然不甘心,但理想却极为简单,从每月八九百块钱挣到1000块钱是她的第一个目标。她对妈妈说:“什么时候我能赚到1400块钱一个月多好啊。”至今,张欣对这个数字依然记得特别清楚。 张欣的第二个愿望是希望去别人称作写字楼的地方当个小白领。在当时的她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甚至就是她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无论多辛苦,每天下班她都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直到有一天,她终于走进了写字楼,但还不是真正的白领,而是一家小公司的信差,直到去了一家卖轮胎的公司,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白领。她的每一个目标都很具体,但却总能实现。 直到张欣一位北京的朋友给她了一个建议,这时她才知道,除了当文员,她还可以去国外读书。最终她选择去了英国,走进了剑桥,并在那里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就职华尔街的高盛投资银行,专做公司上市业务,因为她是中国人,张欣做起了中国的业务,年薪25万美金,纽约、北京、香港,她一两周就飞一圈。 当“土鳖”遇到“海龟” 原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除了相似的奋斗经历,似乎找不到任何重合点,但他们却走到了一起。 潘石屹一旦和他的太太相提并论便会有些黯然失色,张欣的女朋友们总是毫不客气地当着他的面叫他“土鳖”,愈发显得张欣是个霸气十足又得意洋洋的富家太太,而其实,同样作为SOHO中国公司主人的张欣是个温良和气的女人,脸上总是漾着真诚、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在任何时候都把她的先生让到一个更为亮眼的位置,而在她先后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和“万宝龙艺术大奖”时,也谦虚地把这一切归功于和先生共同的“理想主义”的理念。 张欣还记得和潘石屹的初次相遇:“我第一次见到他,穿了一个藕荷色的西装,戴一大花的领带,戴一那么大个儿的眼镜,头发有点儿秃,弄在一边,巨瘦小的一个人。”他们的介绍人是现任北京大学光化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也算是一见钟情。 潘石屹认识张欣的第4天便向她求婚,那时他是尚无名望的集团合伙人,她是出身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而她也真的嫁了。人们把张欣和潘石屹戏称为“土鳖”与“海龟”的结合,也打赌他们如此不般配的婚姻会解体,而事实上,十几年来,他们很恩爱,并一起创造了SOHO中国神话。 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几年过去,潘石屹大有长进,在某杂志举办的一个时装展览晚会上,潘石屹被评为最佳男装奖。张欣得意地说,那天的着装完全是他自己随便穿的,可见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很难说是否因为与张欣的结合,使商人潘石屹对房产业有着更深切的人文情节,但也许,如果没有他的太太张欣,我们可能会看不到成为艺术经典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和具有强烈都市文化色彩的SOHO建筑。潘石屹需要感谢的3个人 曾经听说北京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对潘石屹说:“小潘,你有现在的成功,得感谢三个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我,一个是张欣。”说这话时,冯仑带着他惯有的笑容。 离开万通之后的潘石屹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当时他看到一个卫星地图,地图上灯光的明亮程度与GDP高度吻合。潘石屹由此受到启发,晚上开车看北京的灯光,结果发现西边明显一片黑暗,国务院部委的办公楼没有亮灯的房间;东边的写字楼、饭店、酒吧却灯火通明。潘石屹认定将来北京的发展就在东边。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以国贸周围的4平方公里构建现代北京的新面孔——CBD。 商业直觉和政策指引让潘石屹决心在CBD找项目。据一位追随潘石屹很久的“老兄弟”回忆,当时他们每天要看十几个项目,有一天下大雨正好走到大望路的红星二锅头厂地块,当时地块的所有者北京市一轻局已经定下了项目的名字叫“现代城”,累了一整天的潘石屹实在不想再走了,蹲在地上想了想,觉得名字和地段还不错,于是拿下了这块地。另外一个建国门外北京第一机床厂地块,也是同期拿的。 张欣说她对建筑一直坚守着3个信条:第一,自己要喜欢;第二,要买得出去;第三,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婚后不久,因为投资方面的分歧,张欣与潘石屹出现过感情危机。1997年10月的一天,潘石屹与张欣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争吵,吵架后,潘石屹去日本参禅,张欣跑到英国一个朋友家的大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这段婚姻可能就要这样结束了。”张欣这样想。但有一天早上,她在庄园的树林里走,走着走着,早晨的太阳从树缝里照下来,张欣突然改变了主意。“我觉得这里不属于我,现在不回国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回去了。”正是张欣的这一举动挽救了他们的婚姻,她在两年内生下两个儿子,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张欣在公司决策上是绝对的大女人,却不把强势带到婚姻中,她深谙婚姻中的相处之道:“两个人不可能相爱一辈子,结婚后全靠感情维系着,婚姻就像是两个人并肩走路,一个人摔倒了,另一个负责把他(她)扶起来。就算他有天做错,我也始终在他身边,就像我的儿子走路摔倒或者做错事情,我一定是毫无犹豫地把他拉起来,为什么我对我的先生不能?” 潘石屹曾形象地比喻他们两人的分工就像耍猴卖艺。耍猴的是张欣,敲锣吆喝和最后拿个簸箩收钱的是潘石屹。实际的分工就是张欣负责设计和管理,而潘石屹负责拿地、销售以及对外推广,两个人逐渐在工作中意识到了对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