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祖宗学习:看中国人如何玩钱



  全球金融危机下,一片哀鸿,其实看看历史,古人的金融智慧一点也不逊于当今!

  

  明朝能开当铺的都是成功者

  礼崩乐坏之时盗亦无道了

  明朝的货币银子唱主角,纸币成了废纸,铜钱在成化元年(1465年)以后也有了一席之地。

  允许使用铜钱之后,除了国初的洪武通宝,对前代旧铜钱也不禁止,只禁用私铸的小薄伪钱。不过,前朝旧钱在使用时要减值,二当一用。当时并没有立刻铸新钱,一直到中后期的嘉靖年间才开始铸“嘉靖通宝”。

  嘉靖皇帝雄心勃勃,下令民间只许用好钱,禁止用劣钱,也就是只许用新的嘉靖通宝和正规的洪武通宝。这个政策看起来好,但是有个问题容易被我们忽略,这就是:只许用好钱,实际上等于剥夺了民间的一部分财富,民间人士当然不服。

  在首都北京的民间,就有人暗中与朝廷较量,纷纷关闭了钱市,致使铜钱不能兑换,流通量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物价飞涨。

  嘉靖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放开禁令,旧钱用就用吧,但是规定嘉靖通宝要比洪武通宝价格高一倍。

  从他以后,各代皇帝在位时铸的钱都要比前一代皇帝的钱价值高出一倍,一代一代地递增,就等于悄悄地在搞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民间的盗铸也盗出了新花样。

  明朝继元朝之后,社会道德水准也在往下走,盗铸分子连起码的工序都不耐烦完成,把铅片、铁片剪成圆圈就当钱用,连铸造的工夫都省下了。

  继嘉靖以后的几个皇帝都铸了年号钱,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各自都有通宝钱,其中的万历通宝较有特色。万历钱是仿嘉靖钱制式,有“金背”、“火漆”、“镟边”三种,“金背”是钱背涂有铜粉,似金,因此民间就有了这个俗称;“火漆”是用火将钱背熏成黑色;“镟边”是钱边都特别加工镟磨过,非常圆润。

  至于“天启通宝”,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就在元朝末年闹起义的时候,红巾军的领袖徐寿辉在江西铸过一种“天启通宝”,在他的根据地和其他义军的管辖区都流通过。那时朱元璋参加的队伍,也是红巾军系统,所以留下了一批那时的“天启通宝”,后来就存在他自己的皇库里,久而久之就给忘了。

  两百多年后,熹宗朱由校登极,要拟定年号并铸钱,恰好这时有人在皇库里发现了徐寿辉的“天启通宝”,便向上报告。朱由校问大臣:这是哪一朝的钱?大臣们孤陋寡闻,拿着这些锈迹斑斑的老钱,都不知道来历。查遍了史籍,也毫无线索。

  这件怪事,闹得朱由校晕晕乎乎。他小时候有个乳母叫客氏,一直伺候着他到现在,跟他关系非同一般,客氏听说此事,几句话就解开了小皇帝的心结。她说:此钱是天降吉兆,预示钱币源源不断,是上天启动钱源。

  朱由校闻听大喜,当下就决定把新年号叫做“天启”,铸了天启钱。不过,小皇帝的这个天启钱与徐寿辉的那个,在“启”字和“宝”字上有明显的不同。

  明朝中期以后的小额交易,用的都是铜钱,所以政府铸铜钱还是有利可图的。那时候朝廷在各省都设立了钱局,铸钱给本省使用,只是各省的钱局,没有中央政府那么高的觉悟,铸钱纯粹就是图利,为了省原料,铸出的铜钱往往质量极劣。

  官钱如此,民间盗铸的就更加不堪了,钱薄得一碰就碎,文字轮廓都模模糊糊,拿在手里只勉强看得出有个钱形而已。

  崇祯12年(1639年),内外战事吃紧,朝廷需用大量的钱,但是税赋已经很重,再加税已无可能,于是就在铸钱上打主意。

  铸钱原料不够,崇祯皇帝就下令把内库所收藏的古代铜器都拿出来,交给宝源局铸钱。但就这样也不够,只好大量掺杂铅砂,铸出的钱极薄,百文摞在一起还不到一寸高,掷地即破碎。

  崇祯通宝的品类很多,钱背的文字也多达十几种。其中有一种,是背面铸了奔马图案的“花钱”,俗称“跑马崇祯”,这个钱不大像是官铸的,很可能也是私铸的。此钱一出,民间大哗,有人还编出了“一马乱、灭天下”的童谣,广为流传。后世有人附会说:“一马”就是指兵部侍郎马士英,因为他一贯排斥异己,不是个好东西。也有人说,那是指李闯王。“闯”字,不就是一马破门吗?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命中的克星的确就是李闯王。

  崇祯即位后,因财政吃紧,做了一个裁撤驿卒的轻率决策,让米脂汉子李自成下了岗。从此,这莽汉就加入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最终把崇祯皇帝送上了西天。

  其实崇祯一朝的阶级压迫,还不算最甚,起码比万历末年要好,而经济问题才是亡国的导火索,只不过历史学家在总结经验时,都不大从这个角度谈而已。

  接下来,天下大乱,又是一个轮回。眼前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要推翻前一个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了,农民领袖们都有问鼎中原的志向,李自成铸了“永昌通宝”,张献忠铸了“大顺通宝”,后来的孙可望跑到云南,也铸了“兴朝通宝”。

  明朝终于在起义军围困北京城的隆隆炮声中灭亡了。明亡后,清军入关,江南、闽、桂都有过昙花一现的南明小朝廷,其中福王铸了“弘光通宝”、鲁王铸了“大明通宝”、唐王铸了“隆武通宝”、桂王铸了“永历通宝”,使用寿命当然都不可能长。

  “燕子楼头蝴蝶梦,桃花扇底竹枝歌。”明朝一切的繁盛,都随着秦淮河水流走了,惟留下几个金陵名妓的韵事,稍稍能让人记住曾有一个王朝叫做“明”。

  今天,若在秦淮临河人家推窗看,当年明月仍在,不过还是叫人感叹——兴衰成败,何其速也!

  明朝在惠民政策上可打最高分

  在出版界掀起“明朝热”之前,可能有很多人对明朝的印象不太好,皇帝多半不像样子,又打大臣的屁股(廷杖),还有如狼似虎的东厂、锦衣卫,简直是太黑暗了。

  这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看,而从民众的角度看,你会有新的发现。明朝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对赈贷工作最重视的一个朝代,要是不研究金融史,就不知道这一点。

  赈贷的意义就是扶助弱势群体,是民本思想最具体的实践。大概因为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的缘故,所以明朝始终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朱元璋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对穷人也就特别怜悯。他在位时两次下令,凡是遇到饥荒年景,各地政府要先开仓赈灾,后打报告汇报,可以先斩后奏。老皇帝知道“一天不吃饿得慌”,也知道官僚机构办事磨蹭,所以他才有这样的措施,否则,没有朝廷发话,擅自开仓放粮,那是要论罪的。

  由于救荒是一项例外工作,不能预先打入预算,因此用于赈灾的钱粮要另当别论。明朝的办法是,允许犯罪者交钱赎罪,也鼓励富户出钱赈灾,出得多的可以赐给官员身份。比如捐120石米或者150两银子,就赏给一个正七品的荣衔。

  在明朝,动员富户出钱赈灾是一项制度性的工作,舆论与行政动员双管齐下,这叫“劝借”,全社会大造出钱光荣的氛围,不由你富人不拿出钱来。当然政府也不是强抢,而是让你灾年拿出粮食贷给穷人,丰年时再由政府出面让借方还给你。这等于借钱,借钱就要支付利息,明朝在这方面的制度设计很绝妙,就是把免去富户人家的劳役作为利息,借钱粮的穷人就不必向富户支付利息了。

  借贷双方的合同,由官府出具,这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史书记载,从朱元璋时期起,富人参加赈贷就成为“常制”。

  在古人那里,是非、情理就是如此简单,没有哪个富人以“自由权利”为由,抗议政府强迫赈灾。赈灾的粮食是需要提前储存的,明朝设置了专门的预备仓,每个县4处,由民间有德望的老年人管理。不过到了宣德年间,这个预备仓制度就开始废弛,虽经几次整顿,到万历年间就名存实亡了。

  废弛的原因是,预备仓的粮食来源是需要下功夫去动员的,发放赈贷粮是需要做大量调查核实工作的,都很麻烦,县官们懒得做。久而久之,预备仓的粮食就不进也不出,只放在那儿让鼠雀去消耗了。农民皇帝制定的为农民着想的政策,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里,就这么给“消化”掉了。

  百姓不决定县官的命运,所以县官也就不关心百姓的命运,封建社会的“不民主”,其实质用这一句话就全概括了。

  基层阳奉阴违,中央还是有心把事情做好的。预备仓制度废除以后,明朝中央对这方面的工作并未放弃,而是不断修补,陆续又设立了“济农仓”、“义仓”、“两利仓”和民间的“乡会仓”,作为备荒粮仓。

 向老祖宗学习:看中国人如何玩钱
  赈贷方法也有所改进,储备粮食不再像过去那样封起来不动任其损耗,而是经常收放循环。对贫民的情况事先做好摸底工作,分出“极贫”、“次贫”等级,遇到灾年就按名册发放,避免临时拥挤到一起难以甄别。虽然是磕磕绊绊的,但这些事情还是一直在做,这就相当难得了。

  明朝的济农仓等设施,有的到了清初还在用,甚至有一直到咸丰年间还在用的。

  明朝皇帝最爱民,这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过一想到朱元璋,就会觉得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明朝对于借债利率有法律的规定:凡放债或典当,月利率不得超过3分,利息积累到相当于本金,就不得再计利息,同时还规定官员不得在自己管辖单位内放债,防止主管官员变相敛财。豪强人家借钱给人家,若借债人还不起,不许未经告官就强夺借债人财产,或者抢夺人家妻女抵债。朱元璋还对高级官员和王公贵族有特别限制,不许四品以上高官和皇亲放债,合法放债也不行,就怕他们以势压人。

  由于明朝在借债问题上管理比较规范,所以很多资本金不足的商人都有机会借到周转资金,大部分商人的资本有十分之七八都是借来的。正因为利率较低,商人才敢于大规模借债做生意,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明朝有好政策,放债促进了经济繁荣,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政策毕竟是政策,再好的政策法规也要看人怎么执行。明朝民间的放债情况,并不都是温情脉脉的,弱势群体永远是被欺负的一群。

  当时一般的豪强放债一年,都是要收回一倍利的,借债人若还不出,豪强就霸占人家妻女,强抢人家田产。正统年间有地方官禀报说,这种情况“官府莫敢指叱,小民无由控诉。”

  官府为什么不敢制止?人家背后有更强的势力。豪强们针对穷人放债,是专往软肋处下手,农村的就趁稻谷将熟未熟、穷人断粮之际放债,城里的就趁贫民纳税的时候放债,不怕你不借,利率最高的,竟有五倍之多。

  那时候四川松潘地方的老百姓很穷,山西、陕西的富商就带着粮食前去放债,利率二三倍,而且专挑官府放粮(赈贷)的前几个月借出,穷人们考虑到届时可用官府贷给的粮食偿还,所以忍痛也只得借。可是官府的粮食也不是白拿的,到期不仅要还本,还有一至一倍半的利息,所以凡是借了债的贫民,不闹到倾家荡产的很少见。

  最要命的是“驴打滚”的债,也就是复利计算,利上生利。在云南,常年有一批从江西和浙江过来的高利贷专业户,大约有5万人分布在全省,专放驴打滚的债。他们做这个做上了瘾,甚至有二三十年不回乡的。

  穷人为什么要借钱,难道他们连基本的生计都保证不了么?不是,是政府的赋役太重。那时候运输军粮,是作为劳役摊派到民间的,不花钱根本完成不了任务,老百姓被官府逼迫,就只能借钱。

  高利贷者则趁火打劫,放债的时候欺负贫民,多写借款金额的也有,预扣利息的也有,往往借出100两银子,不到两年就能收回十几倍的利,这就是“旧社会”。

  这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无疑是盛世背后的血泪,明朝有光明面,也有这样的阴暗面,大家都不必装糊涂。

  在明朝,也有所谓的“京债”,就是候选官员在赴任前借债,到任后搜刮地方财富来还债。法律虽然禁止,但实际上禁不了,各省地方官进京朝见皇上,也要借债来打点朝中权贵,回任后再以官库的钱还债,这也属京债。

  因为明朝常常拖欠京师中下级军官的工资,所以还有一种放债叫“揭俸钱”。军队中的小官到了该发工资的日子领不到钱,家里吃穿用度没了着落,京师富商就借钱给他们用,这就是揭俸钱。

  一个朝代好不好,要全面地看,既要看到大全景,也要用放大镜来看。旧社会之所以黑暗,就因为有放大镜下的这些丑陋。皇帝坐在金銮殿上向外张望,满目都是金碧辉煌,心想老百姓应该感恩才是,他也想不到要用放大镜去看什么东西。

  明朝也有金融业“大忽悠”

  明朝也有质库,不过这时候就叫做当铺了,简称“典”或“当”,当铺全部私营,公家不涉及这一领域。寺庙似乎也不再插一手,佛门清净地,到明朝才算清净下来。

  在明朝开当铺,是一个商人资产雄厚的标志。高官也允许开当铺,有开得多的一家就开了一百多个分店,晚明的名流王世贞,家里就开有多处当铺,年利润在30万两银以上。

  徽商和闽商,都是开当铺的主力军,明朝时在北京城里有当铺五百多家,大多为徽商和闽商的产业。到万历年间,有人统计过,全国当铺计有几十万家,是明朝最主要的金融机构。

  开当铺为什么能显示身价,因为需要的本钱比较多,大的当铺起码要本钱万两,中等的几千两,最小的也需1000两银子。

  明朝当铺的利息最高是3分。当时闽商势力弱一些,本钱少,所以取利都是3分,徽商财大气粗,典当取利有1分、2分、3分不等。两年不赎取,店家就有权卖掉当物。

  这一行也有行规,那就是公开盘剥客户。凡是新衣都写成“破旧”,凡是赤金都写成“低淡”,以后万一打官司,店家都会占便宜。有的付给人家银子,每一两要轻三四分,收取人家的赎金,每一两要多收三四分,人家月末来当,也计为一整月利息,人家十五来赎,也要收取一整月利息。

  有的当铺还兼做吸纳存款的生意,或者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因为兑换不同的钱可以从中取利,所以某些当铺老板就经常派人在街头散布谣言,辗转忽悠,说某某钱要盛行了,某某钱要禁止了。

  市民轻信小道消息,纷纷购进某钱,抛出某钱,当铺正中下怀,马上贵卖贱收,这手段跟现在操纵股市的手法一模一样,几个来回,当铺就能赚个盆满钵满。现在庄家勾结无良股评家忽悠股民,大概就是跟明朝人学的。

  开当铺是个高利润行当,但很奇怪,明朝有好长时间是不对当铺收税的,到了万历年间,才有人建议对当铺征税,并付诸实施。

  从正德年间起,明朝还产生了一种新的金融机构,就是“钱铺”,主要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后来也连带做粮食买卖,因此又叫“钱米铺”。钱铺的实力,远不如当铺,只不过在换钱的时候,收一点手续费。政府方面倒是很支持这个行当,因为钱铺解决了老百姓换钱难的问题,促进了流通。

  到了明末,又出了一种“钱桌”,也就是临时兑换点。“以一椅一桌列于街上,置钱于桌,以待人换”。

  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广州、深圳、海口的中国银行门前,都有一些头戴斗笠的妇女私下兑换外币,这就是当代的钱桌了。

  崇祯末年,铜钱贬值,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铜钱,朝廷为制止铜钱继续贬值,下了严厉的禁令:凡是钱桌主人用一两银子兑换601文以上者,立刻斩首。钱桌主人没有谁愿意玩命,但是钱还是要按市价来兑换的。怎么办?有办法。人民是聪明的。办法如下:

  有客户来,交给钱桌一两银子,钱桌主人就给兑换600文铜钱,完全合法,等客户一离开,主人就偷偷在桌子下面放好应付的余钱,然后走开,兑换者这时再过来,弯腰从桌子底下把钱取走。要是万一被官府人员抓住,说我违法兑换,则查无实据,大不了是客户偷拿了我一千四百多文钱而已。

  卑贱者最聪明啊,千真万确。

  明朝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期,“资本”的势力越来越大,相应的金融手段也就越来越多,有几种新的信用凭证就在此时诞生。

  其实早在唐代的“飞钱”就是一种信用凭证,它的作用是解决铜钱不好携带到异地的难题。到了宋元,纸币成了货币主角,不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因此“飞钱”也就消亡了。

  现在明朝发行纸币失败,又是银钱并用,异地携带不便的问题又出来了,于是汇兑又再次兴起。

  明朝的信用凭证首推“会票”,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汇票,是异地汇款凭证。明朝承担汇兑业务的是富商之家,通过异地联号店铺来完成汇兑。嘉靖年间有名的宰相徐阶,本是清贫书生出身,做了大官后,政治上还比较正直,但他十分精于敛财,家里开了很多商铺,他家的商铺,就承揽汇兑业务。

  此外还有“银票”和“钱票”,都是取款凭证。如果你在当铺、钱铺存了钱,店主就会给你一张银票或钱票,你任何时候都可在这里取到银子或钱。钱铺和当铺的存钱业务,就是后来“钱庄”的萌芽,即“中国式银行”的萌芽。

  会票、银票和钱票都是有价证券,等于有了价值,于是也可以转让和支付,成了特殊的纸币。中国历史上惟一由农民建立起来的王朝——明朝的那些事儿,讲到这儿,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明朝跟宋朝比优点很多:内阁制对皇权起到了有效的制衡,舆论监督(言官)也很厉害,皇帝的荒唐还没导致亡国之祸,头200多年基本没有外患,前期也没出过宋江方腊那样的民间起义,它的政治经济体制总体上说是稳定有序的。 

  明朝后来亡于农民起义,导火索并不是由于阶级压迫,而是由于经济原因。皇族白吃的人数逐年增多,官员群体过于庞大,对外战争和边境战争耗尽了家底,最终只能把财政危机转嫁给人民,对民间额外征税,终于激起了农民大起义。

  “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一个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就这么被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农民给唱衰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301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一位清华在校生的报告:教你如何应对高中学习(1)

原文地址:一位清华在校生的报告:教你如何应对高中学习(1)作者:四川人才研究会张一位清华在校生的报告:教你如何应对高中学习(1)要点:确定目标;偏科问题;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怎么学好高中的课程下面转载的是:巨人教育网2011年12月08日的

教您如何玩魔方一 三阶魔方高级玩法教程

教您如何玩魔方(一)我曾在2005年1月编了一本《怎样玩魔方》的书,一直没有机会出版。现在抽出时间再次修改定稿,发到博客上,一是供网友欣赏和学习,二是如有出版界网友看到并感兴趣,请与我联系,商定有关出版事宜。书的内容如下:内容简介本

亿动:移动视频如何玩广告?

     在全球无线营销联盟MMA的调研报告“Mobiles share of the mixMarketing Evolution”中,基于对移动投资回报率的经验分析,认为最优化的移动广告花费的合理水平平均应占广告主所有投放费用的7%左右。  移动端的广告形式丰富

向“美式创新”学习:酷系统如何打造?

     “创新”是个被过度使用的词,它似乎成了结果描述性的词语,以至于很少人思考或者在意创新本身的含义和它们是怎么被完成的。只有将创新作为日常经营业务,持续加以管理、评估和实施,才能从创新中真正受益。  这次,我们把目光放

声明:《向老祖宗学习:看中国人如何玩钱》为网友瘠薄狗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