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冯宗智
随着美国司法部商业贿赂案调查的深入,近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涉嫌名单开始浮出水面。在最新公布的美国控制元件公司(CCI)行贿案系列文件中,一份CCI高管MarioCovino的认罪书尤为引人关注,在这份认罪书中,中石油、中海油、大唐电力等9家中国企业赫然出现在涉嫌受贿企业名单中。如此众多中国知名公司涉案,的确是前所未有的。 近几年来,一些外企忽然在中国频频“出事”:西门子“商业贿赂事件”、力拓的“间谍门”等等。这些外企的行为和做法似乎正在改变他们在中国人眼中原有的“光辉形象”,他们的某些行为甚至与奸商、欺诈、违规、失信等联系在一起,招来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质疑和批评,甚至是法律纠纷。如果把时间倒转十年,我们要知道跨国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榜样。可到了现在,为什么外企的一举一动,却动辄得咎? 外企怎么了?是他们自己变了,还是我们原本就没有真正了解他们?是他们误读了中国的大环境,还是我们的大环境提供了可乘之机?是他们更代表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还是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有着更为理想的理解和追求…… 由于对跨国公司长期的“天使化”认识,很多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跨国公司的尊崇心理。长期以来,中国的舆论、法律体系、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都对跨国公司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习以为常。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外资面孔”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剔。消费者要求公平竞争,这迫使跨国公司不得不去重新建立其中国化的形象,以获得长远的发展,这也正是本土化的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