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林珏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一般项目《国际油价变动趋势与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的实证分析》(项目批准号:07JA790066)成果部分内容
2008年国际油价持续暴涨,给进口国或进口地区的经济带来很大冲击。7月中旬,油价突破147美元/桶后开始暴跌,2009年1月油价跌至33.2美元/桶的最低点,其后掉头回升,6月突破70美元/桶。 国际油价的起伏不定,以及能源主要进口国对供给不足的普遍担心,导致各国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的争夺战愈演愈烈,给海峡两岸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中国由贫油国变为产油国 中国第一口工业油井的出油是在台湾苗栗(1878年),但早期的石油勘探与开采主要在大陆。由于受资金与技术局限,直到1949年,中国只发现玉门、延长和独山子等几个油田,全国的石油产量仅12万吨,国内用油依赖进口,中国被认定为是一个“严重贫油”国家。新中国建立后,加大了对油气资源寻找、勘探与开发的资金、科研力量投入。20世纪50年代,石油勘探部门相继发现冷湖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和四川天然气田。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的重大转折。这一特大型油田的发现与开发,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布局。 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又相继发现大港、胜利、冀中、江汉、长庆、辽河、吉林、塔河、江苏、河南等大油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04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80年代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石油出口的外汇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创造了条件,石油工业的资金积累加大了国内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这一时期,天然气的勘探获得重大进展,中国先后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柴达木、渤海湾、东海和南海莺琼等盆地有一系列重大发现,30多个储量在几百亿立方米到几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先后被发现,形成了中、西部和海域多个天然气生产基地。截至2000年,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相继发现油气田688个,形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四川、长庆、华北、塔里木、大港、中原、吉林、渤海和南海等六大油气区、24个油气生产基地。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不含凝析油)246.8亿吨,累计石油产量(不含凝析油)42.88亿吨。按现有技术条件,全国原油剩余可采储量约40亿吨,居世界第十位,原油年产量从1949年的约12.1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约1.808亿吨。 目前,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73亿吨,已探明石油储量206亿吨,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天然气总资源量约46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为3万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四川拥有约占全国40%比重的天然气储量,2006年天然气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2%。 截至2006年底,超过一亿吨的油田有39个。陆地上,松辽盆地的大油田最多,共11个,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渤海湾盆地,大油田19个,储量居全国第二;西部地区大油田7个,储量居全国第三。海洋上,大油田有4个,储量居全国第四;其他地区仅1个。 随着油气田的大量发现,中国由贫油国变为产油国,并且开始出口石油。直到1992年,石油出口一直是中国大陆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不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供需缺口逐渐增大。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出口量,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1388万吨,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6220万吨,2007年达1.83亿吨。 2003年中国日均石油进口量约200万桶,石油进口依赖度高达40%。2007年日均进口石油达到411万桶。有人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超过目前的日本;到2030年前后将与目前的美国持平,即日均进口量达到1000万桶。届时中国石油的进口依赖度将达82%。 中国不少石油产品(如汽油、石脑油、石蜡、石油焦等)是净出口,但原油1995年后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原油净进口逐年增多,2007年原油净进口量比2000年增加1.66倍,如果加上石油产品,净进口扩大了2.37倍。 2003年大陆的石油进口,56%来自中东,14%来自亚太地区,23.5%来自非洲,还有6.5%来自其他地区。由于中东地区是世界热点地区,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无不发生在该地区,而战后美苏(俄)大国之间的较量使得该地区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军事冲突状态。这使得一半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该地区的中国处于极不安全境地,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天数很短(一周)这一状况,更加凸现这一进口结构的风险。此外,从上海到伊朗霍尔木兹海峡,全长1.2万公里,主要控制在美国海军手中,一旦中美两国出现重大冲突,或美国对伊朗发动战争,都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油气需求与安全,21世纪初以来,大陆确立了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比如,与俄罗斯商谈有关天然气管道铺设项目;从务实外交出发,与伊朗、利比亚、苏丹、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能源开发合作关系或战略合作关系;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等。中石油积极走出去参与国外能源项目的竞标。除此以外,中国还加大了领海石油勘探和新能源开发的力度。海峡两岸能源领域的竞争 台湾的能源消费结构,石油占50%以上比重,煤炭占33%,天然气占7.5%左右。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的能源资源显得十分匮乏。 台湾原油日消费量87.6万桶,但岛内原油日产量不足1000桶,供需差额依赖大量进口。台湾98%的初级能源依靠进口,其中石油进口依赖99.9%,天然气进口依赖90%。 煤矿业一度成为台湾的重要产业,但由于煤炭开采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开始,日本占领台湾后大肆采掘,经过一百多年开采,煤矿已枯竭,2001年煤炭正式停止生产,岛内需求全部依靠进口。 由于能源供给涉及台湾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整体安全,台湾当局十分重视能源的供给与储备。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2004年台湾正式将“能源会”调整为“能源局”并每年派出官员或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到供油国“走访”,商谈油气进口或合作开发问题。比如,台湾官员“走访”中东阿联酋、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巴林六个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造访”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谋求能源合作;通过特定“管道”,希望从委内瑞拉、美国进口石油;2007年“台湾—俄罗斯协会会长”专程到俄罗斯,希望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针对非洲原油矿产丰富的国家,台湾“国安会”专门成立“台非小组”,提出“缉黑行动”,实行“石油开发与外交利益相结合的战略”。台湾当局还在台北科技大学成立“冈比亚石油专班”,为其培养石油工业人才,为未来双方合作开发油气田创造条件。台湾的中油公司设立专门勘探经费,用于与台湾有“邦交”的乍得的油田合作开发,并参与海外油气田勘探与开采,合作的对象包括阿联酋、澳大利亚、美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与委内瑞拉等国。台湾中华海外矿业开发公司与台湾电力公司也分别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合作进行煤炭开采。此外,台湾非常关心大陆能源战略的调整,通过与岛内有合作关系的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会,搜集和分析大陆的能源战略发展情况。台湾的海外能源开发战略与大陆的海外能源开发战略形成了竞争关系……【阅读全文-欢迎订阅印刷版《国际市场》杂志】